大惡臭粵拼拼音待填英文Great Stink)係1858年7月至8月中倫敦發生嘅環境災難,當時大量排泄物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泰晤士河,啱好天口焮,啲細菌滋生令到倫敦臭氣熏天。始建於17世紀嘅泰晤士河兩岸污水渠設計仲唔完善,又經兩個世紀老化,污水直接入河。問題累積多年未有嚴重影響,但污水渠系統升級方案遲遲未獲批准導致問題加劇。啲人擔心污水形成嘅瘴氣會傳染疾病,亦認為事發前嘅三場霍亂同泰晤士河嘅狀況有關。

1858年漫畫《沉默嘅攔路強盜》,描繪死神喺泰晤士河收割未支付河流清理費嘅倫敦人生命

事後,國家同地方官員因懼怕臭味及後續影響而積極採取行動。當局接受土木工程師約瑟·巴素夕建議,喺河流兩岸修建排污網絡及截流管道,將污水向東排放到都會區外嘅排污口。渠務工程於1859年初展開,1875年竣工。為咗加強排污效能,巴素夕喺系統內增設兩座泵站,以就將污水從低地管道抽升至高地管道。克羅斯內斯泵站同阿貝米爾斯泵站均出自巴素夕同另一位工程師查理斯·戴華亞之手,他們後來均被英格蘭遺產委員會列為登入建築。巴素夕其後再喺泰晤士河以北一帶修築維多利亞堤岸、切爾西堤岸同阿爾伯特堤岸,以便喺當區鋪設低地管道。

巴素夕嘅渠務系統除咗確保污水唔再傾倒喺泰晤士河岸邊,還令霍亂喺倫敦徹底成為歷史。歷史學家約翰·多克薩特認為佢可能比維多利亞時代任何一位官員做得更好,挽救更多生命。渠務系統直至現今仍喺運行,服務著呢座超過850萬人嘅城市。歷史學家彼得·阿克羅伊德認為巴素夕係拯救倫敦嘅英雄。

背景 編輯

19世紀早期至中期諷刺泰晤士河水質嘅畫作
《泰晤士河水就係怪物湯》,由藝術家威廉·希思英文William Heath (artist)於1828年創作
《一滴泰晤士河水》,1850年雜誌《笨趣英文Punch (magazine)》刊登嘅諷刺漫畫
19世紀中期諷刺泰晤士老人嘅畫作,出自雜誌《笨趣英文Punch (magazine)
1848年嘅《污糟嘅泰晤士老人》
「髒河呀髒河
從倫敦臭至諾爾
你係一條巨型排水溝
你係一個巨大公用河岸
除咗此你乜嘢都唔係」
《麥可·法拉第將卡片交予泰晤士老人》,以此呼應法拉第嘅「河流混濁度」測量

喺17世紀,倫敦就開始修建紅磚下水道,喺一個世紀間就建造咗逾百條下水道[1],當中遮蓋咗弗利特河沃爾布魯克河英文River Walbrook部份河段[註 1][1]。直至1856年,倫敦大約建有20萬個污水池同360條下水道[1],但下水道維修狀況參差唔齊,部分污水池唔時洩漏甲烷同其它氣體,甚至爆炸起火,導致人命傷亡[1]。19世紀早期,倫敦嘅供水系統漸見改善[3][4]。直至1858年,市內好多中世紀木水管都換成鐵製品[3][4]。供水系統改善,加上抽水馬桶嘅引入流通同城市人口膨脹[註 2],導致更多生活污水流入下水道[3][4]。另外,工廠、屠宰場同其它工業活動嘅廢水進一步為下水道系統帶來壓力,令情況雪上加霜[3][4]。大部分污水一係溢出倒灌至街道上,一係直接傾注入泰晤士河[3][4]

1855年7月,科學家麥可·法拉第致信《泰晤士報》,描述當時考察泰晤士河嘅情況[6],表示河流狀況令人震驚。為咗「測試河流混濁度」,佢將幾張白紙揼進河裏,結果下沉唔到2.5厘米(1英寸)就唔見蹤影[6]。佢喺信中指出:「污物喺橋樑附近捲成雲團形狀,我甚至能喺水面輕易睇到佢們,可證其濃稠程度……河流氣味非常難聞,係成個水域嘅通病。佢嘅氣味與從街上溝渠冒出來嘅簡直一模一樣。當時成條河猶如真正嘅下水道。」[6]1857年,市政府無法忍受河流惡臭,於是乎將白堊石灰、漂白粉石炭酸倒入河道,試圖消減臭味[7][8]

當時英國正處於維多利亞時代,醫療衛生從業員大多認為傳染病傳播係基於瘴氣理論,即大多數傳染病係由吸入受污染嘅空氣而引起[9]。傳染源包括腐屍、污水氣味、腐爛植物、患者飛沫等[9]。19世紀,霍亂開始喺歐洲流行蔓延,染疫人數不斷上升[10]。霍亂傳播速度快且死亡率高,搞到人心惶惶,唔少人更認為瘴氣係其傳播載體[10]

1831年,倫敦爆發首次重大霍亂疫情,造成6,536人死亡[11]。1848至1849年,倫敦爆發第二次霍亂疫情,造成14,137人死亡[11]。1853至1854年,霍亂三度爆發,10,738人染疫死亡[11]。第二次爆發期間,倫敦醫生約翰·斯諾留意到部分由蘭貝斯、南華克以及沃克斯豪爾三間公司供水嘅地區,霍亂患者嘅死亡率比其它地區高[11][12]。1849年,斯諾發表咗題為《霍亂傳播模式研究》嘅論文,提出疾病通過水源傳播而非瘴氣嘅理論,但當時未獲重視[11][12]。喺1854年寬街霍亂爆發事件後,斯諾發表第二版論文,添加咗寬街事件嘅水污染調查內容[12]。斯諾判斷寬街嘅公共水泵係污染源,並成功説服當局移走水泵手柄,從而阻止居民飲用被污染嘅水[12]。事後,霍亂患者嘅死亡率下降,疫情得以遏止,並發現源頭係抽水井附近嘅一段下水道發生滲漏[12]

地方政府 編輯

19世紀,負責監督倫敦下水道管理嘅市政基礎設施歷經數次改革。1848年,喺社會改革家愛德溫·查德威克[註 3]及皇家委員會嘅敦促下,大都會下水道委員會英文Metropolitan Commission of Sewers正式成立[14][15]。委員會取代咗八個倫敦下水道管理機構嘅其中七個,係自亨利八世以來首次有單一機構完全控制首都嘅衛生設施[註 4][16]。1844年嘅《建築法》規定所有新建嘅排污系統必須連接下水道而非污水池,委員會於是乎著手將污水池連接至下水道,甚至完全拆除佢們[16]。但係,委員會擔心下水道嘅瘴氣會傳播疾病,因此查德威克及其繼任者病理學家約翰·西蒙均保證會定期沖洗下水道,但此舉卻導致更多污水流進泰晤士河[17]

編輯

  1. 現今弗利特河、沃爾布魯克河及其它河流仍流經倫敦一帶[2]
  2. 倫敦人口急增發生喺19世紀上半葉,數量由初時唔到一百萬,急增至三百萬[5]
  3. 愛德溫·查德威克本係大律師,但喺朋友嘅薰陶下佢開始致力於改善衛生條件同公共衛生。1842年,佢出版咗《大不列顛勞動人口衛生狀況報告》,後成為暢銷書。1843年,佢喺一個關於城鎮健康嘅皇家委員會任職。1847年,佢喺另一個皇家委員會任職,最終令大都會下水道委員會得以成立。[13]
  4. 但負責監督倫敦市下水道系統嘅管理機構仍維持獨立運作[15]

參攷 編輯

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