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率单位

(重定向自Mbps

位元率数据传输速率)指在一个数据传送系统中,单位时间内通过设备比特、字符、块等的平均量。通常使用比特/每秒字节/每秒兩種複合式單位。

比特率
十进制前缀
SI
名称符号次方
千比特每秒(kbps)kbit/s103
兆比特每秒(Mbps)Mbit/s106
吉比特每秒(Gbps)Gbit/s109
太比特每秒(Tbps)Tbit/s1012
二进制前缀
IEC 60027-2
二进制千比特每秒(Kibps)Kibit/s210
二进制兆比特每秒(Mibps)Mibit/s220
二进制吉比特每秒(Gibps)Gibit/s230
二进制太比特每秒(Tibps)Tibit/s240

单位差异 编辑

k 与 Ki 编辑

k 与 Ki 分别表示 kilo-(千)kibi-(二进制千) 。作为前缀使用时, k 表示 1,000,Ki 表示1,024,因为“Ki”来源于它在计算机方面 210 = 1,024 的使用。不幸的是,人们常常错误地用 K 代替 Ki。此外,不知晓其中微妙差别的广大公众,常常不加区别地使用“Kbps”与“Kibps”,造成了混乱。总之,使用“Kibps”通常是正确的。

b 与 B 编辑

b 代表 bit(比特),B 代表 byte(字节),1 字节 即 8 比特。这会导致混淆。比如当“1M(1 Meg,1 兆)网络连接”字样出现在广告上时,它常常表示 1 Mib/s(mebibit per second,二进制兆比特每秒)或者 1.049 Mb/s(megabit per second,兆比特每秒),即可能达到的最大下载速度实际上仅为 128 KiB/s(kibibyte per second,二进制千字节每秒)或者 131 kB/s(kilobyte per second,千字节每秒)。

用法示例 编辑

如果一个数据流的码率为 8,192 比特每秒,用大小写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如下:

8192 / 1000 = 8.192 kb/s
8192 / 1024 = 8 Kib/s
8192 / (8 x 1024) = 1 KiB/s
8192 / (8 x 1000) = 1.024 kB/s
8192 / 8 = 1024 B/s

字节通常在现代系统中使用,但即使使用了 8 比特 的 字节,kbyte/s 对应的数字也不一定恰好等于 kbit/s 对应的数字的八分之一,这是因为字节的计数可能不包括 帧指示位(framing bits)。举例来说,当在最通用的设置(异步,8 数据位(data bit,DB),无奇偶校验(no parity),1 终止位(stop bit))下使用时,一条 56 kb/s RS-232 的串行线路只以 5.6 kbyte/s 的速率传输——而不是 7 kbyte/s 。 确切地说,使用 kbyte/s 的二进制含义 1,024 byte/s 更常见——相比于 kb/s ——或许是由于与常见的文件尺寸单位千字节(kilobyte)的二进制使用的紧密关系。

关于相关单位 二进制千比特每秒(Kibps) 的注释:

103 = 1,000 bit/s = 1 kb/s(1 千比特 或者 1000 比特每秒)
210 = 1,024 bit/s = 1 Kib/s(1 二进制千比特每秒)

kbps 也常用于描述流式数据(如视频)的比特率。


相关单位: 千比特二进制千比特千字节二进制千字节


比特 编辑

千比特每秒 编辑

例子 编辑

兆比特每秒 编辑

使用示例 编辑

吉比特每秒 编辑

太比特每秒 编辑

二进制比特 编辑

二进制千比特每秒 编辑

相关单位 编辑

二进制兆比特每秒 编辑

相关单位 编辑

二进制吉比特每秒 编辑

相关单位 编辑

二进制太比特每秒 编辑

相关单位 编辑

字节 编辑

千字节每秒 编辑

千字节每秒kB/skBps)是与以下两式相等的一个数据传输速率单位

兆字节每秒 编辑

兆字节每秒MB/sMBps)是与以下三式相等的一个数据传输速率单位

计算机数据界面常以 MB/s 表示速率:

  • PATA 33 – 33 MB/s
  • SATA 150 – 150 MB/s
  • PCI 133 – 133 MB/s

相关单位:兆字节二进制兆比特二进制兆字节

吉字节每秒 编辑

吉字节每秒GB/sGBps)是与以下三式相等的一个数据传输速率单位

换算公式 编辑

要在常用符号间换算,需用以下公式。

kb/s → KiB/s((n * 1000) / 8) / 1024 = m
kb/s → MB/m((((n * 1000) / 8) / 1024) / 1024) * 60 = m
kb/s → MB/h(((((n * 1000) / 8) / 1024) / 1024) * 60) * 60 = m

下表显示了一定的流在用更常见的符号表示时理论上要下载多少数据。

kb/s50.00150.00139.81
KiB/s6.1018.3117.07
MB/m0.361.071.00
MB/h21.4664.3760.00

表格一览 编辑

名称符号b/sB/s示例
比特每秒b/s11/8
字节每秒B/s81
千比特每秒kb/s1000 = 10^3125 = 10^3/8
二进制千比特每秒Kib/s1024 = 2^10128 = 2^10/8
千字节每秒kB/s8000 = 8*10^31000 = 10^3
二进制千字节每秒KiB/s8192 = 8*2^101024 = 2^10

示例 编辑

单位b/sB/s描述
56kb/s56,0007,00056k 调制解调器 - 56 kb/s - 56,000 b/s
64kb/s64,0008,00064k ISDN - 64 kb/s - 64,000 b/s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8kb/s128,00016,000128 kb/s MP3 - 128,000 b/s [2]
1536kb/s1,536,000192,0001536k T1 - 1,536,000 b/s (1.536 Mb/s)
/kb/s大多音频数字化表示以 kb/s 度量:(这些值依音频压缩 (数据)配置的变化而变化)
4kb/s4,000500已实现编码可识别语音的最小值(使用专用的语音编解码器
8kb/s8,0001,000电话质量
32kb/s32,0004,000调幅广播(AM)质量
96kb/s96,00012,000调频广播(FM)质量
192kb/s192,00024,000接近CD质量(对于一个以MP3格式压缩的文件)
1,411.2kb/s1,411,200176,400CD 音频(未压缩,16 bit 采样 × 44.1 kHz × 2 声道)
/Mb/s视频数据
2Mb/s2,000,000250,000VHS 质量
8Mb/s8,000,0001,000,000DVD 质量
27Mb/s27,000,0003,375,000HDTV 质量
1Gb/s1,000,000,000125,000,000千兆比特以太网
5Gb/s5,000,000,000625,000,000USB 3.0
10Gb/s10,000,000,00080,000,000,000万兆比特以太网
?Gb/sSCSI光缆式(Fibre Channel) 硬盘
1.244Gb/sOC-24,一种 1.244 Gb/s 的 SONET 数据线缆
9.953Gb/sOC-192,一种 9.953 Gb/s 的 SONET 数据线缆
39.813Gb/sOC-768,一种 39.813 Gb/s 的 SONET 数据线缆,是当前使用的最快的
1Tb/s1,000,000,000,000125,000,000,000SEA-ME-WE 4 海底光缆 - 1.28 吉比特每秒[1]
/MB/s计算机数据界面常以 MB/s 表示速率:
60MB/s480,000,00060,000,000USB 2.0
120MB/s960,000,000120,000,000硬盘读取速度,Samsung SpinPoint F1 HD103Uj [3]
133MB/s1,064,000,000133,000,000PATA 33 - 133 MB/s
150MB/s1,200,000,000150,000,000SATA 1.5GB/s - 第一代
300MB/s2,400,000,000300,000,000SATA 3GB/s - 第二代
600MB/s4,800,000,000600,000,000SATA 6GB/s - 第三代
800Mb/s786,000,00098,250,000FireWire 800
533MB/s4,264,000,000533,000,000PCI 133 - 533 MB/s
10Gb/s10,000,000,0001,250,000,000Thunderbolt 10Gb/s - 第一代
20Gb/s20,000,000,0002,500,000,000Thunderbolt 20Gb/s - 第二代
40Gb/s40,000,000,0005,000,000,000Thunderbolt 40Gb/s - 第三代

参考资料 编辑

  1. ^ Fujitsu Completes Construction of SEA-ME-WE 4 Submarine Cable Network. Fujitsu Press Releases. Fujitsu. 2005-12-13 [200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7).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