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舊地名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灣舊地名係指臺灣自開發史以來出現地名至今變革皆收納,並附錄福建金馬地區地名,但不含無從考證或不存在之地名。通常舊地名泛指台灣先人原初使用地名,隨著時空轉移與行政調整後,其中又以日治時期以及戰後國民政府進行「地名雅化」政策影響甚大,因此行政調整後的多數地區捨棄舊地名而改用新地名,形成現今臺灣大眾常用之地名,故本列表將地名變化史與行政調整變革做為完整歸納,使舊地名明確指出現今所在位置。

基隆市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雞籠
雞籠山
大雞籠嶼
社寮島
1946年改名和平島基隆中正區和平島因山形似雞籠而漢人命名之,舊有巴賽族(Basay)大雞籠社(ki-maurri)[1]
雞籠1875年改名基隆基隆市
雞籠嶼、雞籠杙中正區基隆嶼
Pataw(巴賽語)
八斗子
中正區八斗里、長潭里、碧砂里、砂子里、新豐里、新富里巴賽語"Pataw",有「女巫」、「煙霧濛濛」之意
八尺門中正區
彭佳嶼
草萊嶼
大峙山嶼、大嶼
Agincourt(英語)
日治時期以其英語名稱之,(アジンコート;Azinkooto)中正區彭佳嶼
棉花嶼
花矸嶼
Craig(英語)
中正區棉花嶼英語"Craig",意為"峻岩"
花瓶嶼
旗竿嶼
扛轎嶼
Pinnacle(英語)
中正區花瓶嶼英語"Pinnacle"意為"尖閣島"
七堵七堵區漢人拓墾時期建立土垣的位置,另有五堵、六堵、八堵
拔西猴七堵區巴賽語,「風飛沙」之意
友蚋七堵區舊有巴賽族(Basay)峰仔峙社(Kippanas/Ratsecan)
Ki-mari巴賽語
瑪陵、馬鄰
漢人移民稱為瑪陵坑、馬鄰坑七堵區瑪東、瑪南、瑪西等里舊有巴賽族(Basay)瑪陵坑社(malingkin)
西班牙人依巴賽語譯為吉馬利社(Kimari),意為「女巫的墳墓」
Perranouan(巴賽語)
八暖暖
那那
後泉州移民寫作「暖暖」暖暖區巴賽語,推測原意可能為「間隔處」(往返淡水與雞籠之間的障礙)[1]
另一說此處舊有泰雅族巴賽族那那社?
石牌街1946年改稱為仁愛區仁愛區
白米甕1946年改稱為中山區中山區
Tapurun(巴賽語)
大武崙
1946年改稱為安樂區安樂區內寮里、外寮里、武崙里、新崙里和中崙里巴賽語"Tapurun"
田寮港1946年改稱為信義區信義區

臺北市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Ke-tagala-an (凱達格蘭)、Tagala大佳臘、大加臘、大加蠟1920年廢大加蚋堡,設臺北市臺北市區巴賽族
三市街臺北城內艋舺大稻埕中正區西北部、萬華區北部、大同區南部
城內1922年改設本町京町大和町榮町乃木町書院町文武町明石町表町
1946年併入城中區
中正區西北部忠孝西路以南、中華路以東、愛國西路以北、中山南路以西所圍起來的範圍,即是清代臺北府城
古亭、鼓亭1922年改設古亭町錦町福住町川端町
1946年併入古亭區
中正區螢橋大安區西側
林口1922年改設水道町
1947年改設古亭區水源、林口、大學里
中正區公館水源地)、大安區大學里
Pourompon (巴琅泵/巴浪泵)、大浪泵、圭泵1802年改名大龍峒 (大隆同)
1946年設大同區
大同區保安里舊有巴賽族(Basay)大浪泵社(Paronpon/Daronpon)[1]
Ki-motsi(巴賽語)
圭武卒、奇武卒、圭母卒、奎府聚
1851年同安人遷徙至此處開始建立市街
日治時期大稻埕內有上奎府町下奎府町
1946年設建成區
大同區鄭州路華陰街臺北轉運站等區域舊有巴賽族(Basay)圭武卒社(Kimotsi/Kanatsui)[1]
大稻埕1851年同安人遷徙至此處開始建立市街
1946年設延平區
大同區大有、永樂、南芳、玉泉、延平、朝陽里臺灣閩南語Tuā-tiū-tiânn,「大曬穀場」之意
Langeracq(荷蘭語)
大直
清代漢人移民於此建立"大直"庄中山區大直、永安、成功、劍潭、北安里荷蘭語"Langeracq",意為「長直河道」[1]
舊有巴賽族(Basay)圭武卒社(Kimotsi/Kanatsui)
劍潭中山區劍潭古時基隆河在此轉彎處有廣大水域,今已被填平
臺灣閩南語Kiàm-thâm
Marnats(巴賽語)
馬納特
漢人移民最早稱"龍峒山",後來稱"圓山仔"中山區圓山[1]
臺灣閩南語Înn-suann-á 
山仔腳山也佳中山區圓山
三板橋1922年改設三橋町大正町樺山町幸町東門町中山區中山、康樂、正得、正義、正守里
新庄子1920年改稱西新庄子中山區新庄、新生、新福、新喜里
下埤頭中山區大佳、松江、行政、行仁、行孝、下埤、江寧、江山里
中崙1947年設松山區中崙、中正里松山區中崙、中正、中華、福成、敦化、美仁里
周厝崙、朱厝崙中山區朱園、朱崙、力行、中央、朱馥、復華里
上埤頭中山區埤頭里
中庄子中山區興亞、中吉、中原、中庄里
牛埔仔中山區晴光里、集英里、恆安里等里
大灣、大安陂心陂心於1920年改名坡心大安區大安原為一佔地一百餘甲的大埤
頂內埔1922年改為富田町
1947年改為富田、農場里
大安區學府里
下內埔1947年設臥龍、芳和里大安區群英、群賢、臥龍、虎嘯、芳和、黎元、學府里
六張犁1947年設黎順、黎和里信義區黎順、黎平、黎忠、黎安
大安區黎孝、黎和等里
艋舺1920年改名萬華萬華區北部Báng-kah
下崁萬華區大理街沿線一帶
小佳臘、小加臘、小加蠟、小加蚋、加蚋仔1920年改名加蚋子萬華區南部巴賽族
興雅撫徠、興雅1736年漢人移民在此區域建立"興雅撫徠"庄
後簡稱為"興雅"庄
1947年設興雅、中興、車層里
信義區興雅、敦厚、雅祥、新仁、興隆、正和、西村、中興以及
大安區車層、正聲、華聲、光信等里
舊有巴賽族(Basay)興雅撫徠社[1]
三犁、三張犁1947年設三張、三犁、石景里信義區三張、三犁、六合、泰和、惠安、雙和、嘉興、景新、景聯、景勤等里
位於信義路以南、吳興街、四獸山等區域
清代開墾時該地區開墾面積為「三犁」十五甲
五分埔1947年設五全里信義區八德路以南、忠孝東路以北、基隆路以東等區域1769年開墾時為何、周、沈、杜、李五姓人家合力向巴賽族人買下此地開墾,面積約有四甲
永春陂1947年設永春里信義區永春、長春、富台、廣居、國業、松友、松隆
Ki-malitsigowan(巴賽語)
貓裏錫口、麻里即吼
1815年改稱錫口
1920年改名松山(まつやま;Matsuyama)
松山區頂松、有福、豐祿、上壽、富全等里舊有巴賽族(Basay)貓里錫口社(Kimalitsigowan)[1]
Cattaijo dedan(巴賽語)
上答答悠、上塔悠、上搭搭攸
清代漢人移民在此區域建立"上塔塔悠"庄松山區莊敬里舊有巴賽族(Basay)塔塔悠社(Cattaijo)[1]
Cattaijo bona(巴賽語)
下答答悠、下塔悠
清代漢人移民在此區域建立"下塔塔悠"庄中山區金泰里、成功里
松山區莊敬里
舊有巴賽族(Basay)塔塔悠社(Cattaijo)[1]
南港仔街南港三重埔南港區
北投庄北投區北投
Ki-lrigan(巴賽語)
奇里岸、唭里岸、淇里岸、唭哩岸、奇兩峰北投區風度里、立農里舊有巴賽族(Basay)唭哩岸社(Kirananna)[1]
台灣閩南語Ki-lí-gān
Kantou(巴賽語)
干豆、干答、干荳、干豆門、干答門、肩脰、乾竇、關豆、墘竇、關杜、關渡、官渡
清代乾隆以後較常使用「官渡」和「關渡」
日治時期稱為「江頭」(かうたう;Kautau)
1946年後改為「關渡」
北投區關渡原為巴賽語地名「Kantou」
西班牙語記為「Casidor」
荷蘭語記為「Ruijgen Hoeck」,意為「野生灌木林河角」[1]
今日臺灣閩南語稱作Kan-tāu
Lisiouck(巴賽語)
里族、里簇、禮族
西班牙時期開始有漢人開墾
1748年移民建立"里族"庄
1920年設立內湖庄
內湖區石潭、湖興、週美、五分、碧山、葫洲、內溝等里舊有巴賽族(Basay)里族社(Lisiouck)[1]
臺灣閩南語Lāi-ôo,意為「內部的盆地」
Ki-massauw(巴賽語)
麻少翁、毛少翁、麻舍翁、麻肖翁、芳舍翁
漢人移民稱原住民聚落為「社仔」士林區永平、倫等、三玉等里、社子島舊有巴賽族(Basay)麻少翁社(Kimassouw)[1]
台灣閩南語siā-á
八芝蘭芝蘭一堡士林區
三角埔1947年設三玉里士林區天母
草山1950年改名陽明山士林區陽明山
湳仔、湳雅1947年設蘭雅里士林區蘭雅地區
石角下東勢1947年設芝山里士林區芝山岩地區
內湖庄、頭廷魁文山區木柵
馬明潭文山區木柵明興里
梘尾文山區景美
了康文山區貓空
內彎文山區指南里

新北市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擺接、枋橋1920年擺接堡與海山堡合併為海山郡板橋區雷朗族擺接社
Masu
瑪鋉
巴賽族稱此地漢人聚落為"vasai",西班牙人則稱為"parian",萬里區
Punto Diablos(西班牙語)後音譯為"野柳"萬里區野柳西班牙語"Punto Diablos",意為「魔鬼岬角」
荷蘭語"Duijvel hoek"、"Caap Diable",同樣意為「魔鬼岬角」[1]
Quimourije(巴賽語)
金包里、金包裏
1920年改名金山金山區萬里區基隆市和平島以外區域巴賽語Quimourije[1]
Cameels Hoeck(荷蘭語)金山區獅頭山荷蘭語"Cameels Hoeck",意為「駱駝岬角」[1]
港仔嘴板橋區江子翠地區
龜崙蘭溪洲永和區北部
店仔街永和區秀朗路一段、土地公廟一帶
頂秀朗永和區秀朗路一、二段雷朗族秀朗
潭墘永和區安樂路、
中和區安平路(含八二三紀念公園)
枋寮中和區枋寮里
漳和中和區漳和里
永和中和區中原里中和區「永和路」之所在
下秀朗中和區秀朗路三段、成功路
中坑中和區雙和醫院一帶的圓通路
暗坑1801年改安坑
1920年設新店庄安坑
新店區安坑
大坪林1920年設新店庄大坪林,下分新店、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寶斗厝
1947年改設新店、張南、張北、百忍、江陵、寶斗里
新店區新店溪以北的平原區域
Kippanas(巴賽語)
峰仔峙、峰峙
1758年左右漢人移民在附近建聚落"峰仔峙"庄」(Pang-á-sï)
後來稱此地為"水返腳",因「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漲潮到此處為止
1920年改名"汐止"(しおとめ;shiotome)
汐止區鄉長里、江北里舊有巴賽族(Basay)峰仔峙社(Kippanas)[1]
羌仔寮汐止區姜子寮
樟樹灣汐止區樟樹一路、樟樹二路、山光路、工建路
Packan (新)、北港、北港口1945年改名拱北汐止區拱北里巴賽族北港社
簪纓深坑區
坩仔瀨瑞芳區
槓仔寮貢寮區
Ki-vanow-an(巴賽語)1626年西班牙人稱此地為"San Diego"(西班牙語),"Santiago"(英語)
後漢人移民轉音為"三貂角"
貢寮區三貂角台灣閩南語Sam-tiau-kak
坪林尾坪林區
三角湧三峽區
風櫃店樹林區
鷹哥石鶯歌區
三重埔1947年改名三重三重區
樹林口林口區
Pinnonouan(雷朗語)
武朥灣、武溜灣、武嘮灣
新莊區海山、全安、文衡、興漢、榮和、文德、文明等里舊有雷朗族(Luilang)武朥灣社(Pinnonouan)
台灣閩南語Bú-liu-uan
興直新莊區三重區
海山海山堡樹林三峽鶯歌、桃園大溪等地新北市西南部及桃園大溪
海山郡1920年海山堡擺接堡合併為海山郡,增轄擺接之板橋土城中永和新北市西南部和板橋、土城、永和、中和、新莊西盛一帶
山腳
新莊山腳
泰山區
鷺洲
河上洲
1947年改名蘆洲蘆洲區
五穀坑
五股坑
五股區
Parrigon(巴賽語)
八里坌
1921年改名為"八里"八里區舊有巴賽族八里坌社(Paripen),意為「搶劫船隻的地方」
淡水、澹水、Hobe、滬尾、虎尾、戶尾、戶美、和美1920年改名淡水淡水區文化里巴賽族淡水社
Shiokuirun(巴賽語)
小雞籠
清代後期屬芝蘭三堡
1920年改名"三芝"
三芝區舊有巴賽族小雞籠社(kaggilach)
小雞籠鼻頭山日本時代改名"麟山鼻"三芝區麟山鼻荷蘭語稱為Eerst Hoeck(第一岬角)或de grauwe houck(灰色岬角)
Ta-bin(巴賽語)
打賓
後來漢人將荷蘭語的岬角"Hoek",音譯為"富貴"石門區富貴角荷蘭語稱此地為Tweede Hoeck(第二岬角)或de groene houck(青綠岬角)
Malleymey(巴賽語)
嘎嘮覓
後稱為"老梅"石門區老梅社區另一說舊有巴賽族小雞籠社之老梅社(Vavui/Babuy),意為「山豬」

桃園市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虎茅、桃仔園1903年改名為"桃園"桃園區武陵里台灣閩南語Thô-á-hn̂g
澗仔壢中壢區
安平鎮平鎮區
楊梅壢楊梅區
靈潭陂龍潭區
石觀音觀音區
八塊厝1946年改名八德八德區台灣閩南語Peh-tè-tshù
霄裡(龜崙語)八德區霄裡里、竹園里舊有龜崙族(Kulon)霄裡社
Takoham(龜崙語)
大姑陷
乾隆年間漢人改稱"大姑崁"
同治年間改稱"大科崁"
光緒年間改稱"大嵙崁"
1920年改稱"大溪"
大溪區大漢溪之(龜崙語)
台灣閩南語Tuā-khoo-khàm
大坵園1920年改名"大園"大園區台灣閩南語Tuā-khu-hn̂g
Kouroumanangh(龜崙語)
龜崙
1920年改名"龜山"龜山區舊有龜崙族(Kulon)龜崙社(Kouroumanangh)
蘆竹厝1946年改稱"蘆竹"蘆竹區台灣閩南語Lôo-tik-tshù
南崁1920年前表示整個蘆竹和龜山地區蘆竹區南崁舊有龜崙族(Kulon)南崁社
台灣閩南語Lâm-khàm
大竹圍1946年改稱"大竹"蘆竹區大竹台灣閩南語Tuā-tik-uî
坑仔外1946年改稱"坑子"
後也以"山腳"代稱
蘆竹區山腳舊有龜崙族(Kulon)坑子社
台灣閩南語Khenn-á-guā
Pyasan(泰雅語)
比亞桑、牌仔山
日治時期命名"角板山"
1946年設立"角板"鄉
1954年改名"復興"鄉
復興區/復興區澤仁里古稱"Kijai",意為「榕樹繁茂之地」
Kyakopay(泰雅語)
基國派
1947年改名為"三民"復興區 (桃園市)三民里Kyagopay,「魚藤」之意
Kara(泰雅語)
竹頭角
1947年改名為"長興"復興區長興里
Keihui(泰雅語)
奎輝
復興區奎輝里Keihui,一種榕樹之名
Yo-Habun(泰雅語)
優霞雲、哈盆
1951年改名為"霞雲"復興區霞雲里Yo-Habun,意為「兩條溪流交匯在峽谷」
Ulai(泰雅語)
小烏來、宇內、上宇內
復興區義盛里
Gihen(泰雅語)
義興
1947年改名為"義盛"復興區義盛里Gihen,意為「陽光照耀之地」
Kinyopan(泰雅語)
雅邦
後稱Lahao(泰雅語)、拉號
1975年設置"羅浮"村
復興區羅浮里Kinyopan,意為「曾被明鄭滿清人留瓣子」
Kagilan(泰雅語)
高義蘭
1947年改名為"高義"復興區高義里
Gogan(泰雅語)
高崗
復興區三光里Gogan,意為「小溪的所在地」
Balong(泰雅語)
巴陵
復興區華陵里Balong,「檜木」或「巨木」之意
Hakawan(泰雅語)
哈嘎灣
改名為"光華"復興區華陵里

新竹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竹塹、新竹分府新竹市舊社里道卡斯族
大湖口湖口鄉
紅毛港1956年改名新豐新豐鄉
吧哩嘓新埔鎮
咸菜硼關西鎮
九芎林芎林鄉
草山寶山鄉
樹杞林竹東鎮
舊港竹北市北邊和西邊,被併入竹北鄉升格為竹北市
六家竹北市南邊和東邊,被定入竹北鄉升格為竹北市
月眉峨眉鄉

苗栗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Bari (新)、猫裹、猫裡1889年改名苗栗苗栗市中苗里道卡斯族
Wanrie、宛裡苑裡鎮道卡斯族
吞霄通霄鎮道卡斯族
後壟後龍鎮道卡斯族
馬凹大湖鄉
銅鑼灣銅鑼鄉
崁頭屋頭屋鄉
三叉河1953年改名三義三義鄉
四湖1954年改名西湖西湖鄉
大安1954年改名泰安泰安鄉

臺中市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貓霧捒汛、大墩街、臺中街中區綠川里拍瀑拉族
Tatutum、大墩、東大墩中區大墩里拍瀑拉族
東勢仔東區合作里、東門里、東信里、十甲里、樂成里、泉源里、旱溪里、祖聖里
麻園頭西區忠明里、忠誠里、公正里、公益里、中興里
邱厝仔北區邱厝里、樂英里、新興里、新北里、錦和里、平等里、武順里、香蕉里
三十張犁北屯區
大坑北屯區民德里、東山里、大坑里、和平里
四張犁北屯區仁美里、仁愛里、仁和里、四民里、松竹里
水崛頭此地意為水坑的旁邊,即在水坑邊的聚落之意。水崛頭意指上方儲水處,因此地正當大肚山台地山泉流出注入筏子溪之處,故名。也因水源較豐富,為本區早期形成的村落。西屯區筏子溪以西地區,又稱溪西地區現今西屯區福安里永安里等地一帶
西大墩西屯區拍瀑拉族
潮洋、馬龍潭西屯區朝馬中港路黎明路路口~黎明路與市政路路口一帶
犁頭店南屯區南屯里拍瀑拉族
貓霧捒巡、貓霧巡、公館南屯區廣民里拍瀑拉族
Babosacq 蔴務捒、貓霧捒、番社腳南屯區春社里拍瀑拉族
鳥松頭太平區阿立昆族
Tallita、大里杙1920年改名大里大里區大里里阿立昆族
Ataabu (阿立昆)、阿罩霧1920年改名霧峰霧峰區阿立昆族
Vupuran (凹入)、凹日、湖日、烏日烏日區烏日里拍瀑拉族
葫蘆墩豐原區巴宰族
內埔1955年改名后里后里區巴宰族
石崗仔石岡區噶哈巫族
東勢角東勢區巴宰族
新社仔新社區巴宰族
南勢社和平區泰雅族
潭仔墘潭子區巴宰族
Papora (拍瀑拉/巴布拉)、大肚、壩雅、埧雅1920年改名大雅大雅區大雅里拍瀑拉族
神岡社、新廣庄神岡區巴宰族
岸裡神岡區岸裡里巴宰族
Midden Darida (中肚露)、中大肚、中北大肚、大肚1836年改名社腳大肚區社腳里拍瀑拉族
茄投龍井區拍瀑拉族
Bodor、水裏、水里、水裡、番社1895年改名水裡社龍井區龍泉里拍瀑拉族
Salagh、沙轆1920年改名沙鹿沙鹿區拍瀑拉族
五汊梧棲區拍瀑拉族
Gomagh (新)、牛罵、牛罵頭1920年改名清水清水區拍瀑拉族
Taokas (道卡斯)、西大甲大甲區道卡斯族
大安港大安區道卡斯族

彰化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Pasua1685年改名半線彰化市光南里巴布薩族
大竹鄉彰化市北邊,被併入彰化鎮升格為彰化市巴布薩族
南郭鄉彰化市南邊,被併入彰化鎮升格為彰化市巴布薩族
阿快官彰化市快官里、竹巷里、台鳳里、牛埔里、福田里巴布薩族
燕霧陂、燕霧汛、員林仔、員林子1836年改名員林員林市中正里阿立昆族
鹿港分府、鹿港大街、鹿港街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順興里巴布薩族
鹿仔港 (舊)、鹿仔港汛、鹿仔港所 (舊)、鹿仔港街、鹿港 (舊)、鹿港汛、舊鹿港所、鹿汛街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洛津里巴布薩族
鹿子港 (新)、鹿子港街、鹿仔港所 (新)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新宮里巴布薩族
鹿港中街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中興里巴布薩族
安平鎮、鹿港中大街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泰興里巴布薩族
社祠、鹿仔港營 (新)、楊公橋、鹿港街尾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街尾里巴布薩族
鹿港街後街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大有里巴布薩族
鹿仔港巡、米市街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龍山里巴布薩族
鹿港倉、杉行街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鳳山里巴布薩族
新興街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興化里巴布薩族
鹿仔港營 (舊)1946年改名鹿港鹿港鎮玉順里巴布薩族
Asock、亞束、亞東、阿束、卡里善、和美線和美鎮巴布薩族
Baota、寶斗1806年改名北斗北斗鎮光復里巴布薩族
湖厝溪湖鎮阿立昆族
大突1741年立名溪湖鎮大突里阿立昆族
田中央1920年改名田中田中鎮阿立坤族
二林汛、二林塘1836年改名二林街二林鎮西平里巴布薩族
Gielem、二林1721年改名舊社二林鎮中西里巴布薩族
二林、頂番社1946年改名番社二林鎮東興里巴布薩族
Turchara、大突1822年改名番社二林鎮西庄里阿立昆族
下見口
下徑口
線西鄉巴布薩族
新港1959年改名伸港伸港鄉巴布薩族
Betgielem、馬芝遴、馬芝、馬之遴1895年改名番社福興鄉番社村巴布薩族
透水
臭水
秀水鄉阿立昆族
茄苳腳花壇鄉花壇街一帶阿立昆族
赤塗崎花壇鄉中正路與139縣道交叉口阿立昆族
Baroch、貓羅1764年改名舊社芬園鄉舊社村阿立昆族
芬園新庄芬園鄉阿立昆族
Tacheybau、大庄、大庄北堡1920年改名大村大村鄉大村村阿立昆族
Kakar、燕霧、大庄、大庄南堡、大村1945年改名大庄大村鄉貢旗村阿立昆族
Dorenap、埔鹽、東埔鹽1920年改名埔鹽埔鹽鄉埔鹽村阿立昆族
Taurinap、大濫、大亷、打廉1989年改名打簾埔鹽鄉打廉村阿立昆族
坡心
大埔心
1945年改名埔心埔心鄉阿立昆族
大武郡1796年改名社頭社頭鄉社頭村阿立昆族
Tavocul、大武郡牛1723年改名舊社社頭鄉舊社村阿立昆族
湳仔社頭鄉湳雅村阿立昆族
二八水二水鄉阿立昆族
Appassouangh (新)、阿拔泉、鼻仔頭莊、鼻子頭1946年改名源泉二水鄉源泉村阿立昆族
Groot Doualie (大東螺)、東螺、番仔埔、番子埔1945年改名繁仔埔埤頭鄉元埔村巴布薩族
蕃仔挖 (新)、番仔挖、番挖、沙山1946年改名芳苑泊地芳苑鄉信義村巴布薩族
Saribalo、三林港、二林港1946年改名永興海埔地芳苑鄉永興村巴布薩族
王功宮、王宮1904年改名王功芳苑鄉和平村巴布薩族
Tarkais、大城厝、大城厝街、大城厝庄1920年改名大城大城鄉大城村巴布薩族
三林港1946年改名西港泊地大城鄉西港村巴布薩族
三林炮臺1836年改名魚寮大城鄉上山村巴布薩族
Balabaijes (香蕉腳)、眉裏1830年改名溪州溪州鄉溪州村巴布薩族
Valapais (香蕉)、眉裡、舊眉裏1830年改名舊眉溪州鄉舊眉村巴布薩族
Oist Salmo (東檨仔) 、檨仔、檨仔腳、松仔腳1945年改名大庄溪州鄉大庄村巴布薩族

南投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Lamtou、南投南投市阿立昆族
營盤口南投市營南里、營北里、光輝里、光榮里阿立昆族
樟普寮南投市鳳山里阿立昆族
草尾嶺南投市鳳鳴里阿立昆族
施厝坪南投市福山里阿立昆族
橫山南投市永興里阿立昆族
Packtou、北投、草鞋墩草屯鎮阿立昆族
林驥、林<王冀>埔 、林既埔、林圯埔 、林杞埔、林屺埔1920年改名竹山竹山鎮竹山里羅亞族
Tsaba (舊)、吼尾、虎尾、埔尾莊1920年改名埔尾竹山鎮下坪里羅亞族
竹腳藔、沙連汛、社藔街、社藔莊1920年改名社寮竹山鎮社寮里羅亞族
雲林縣 (舊)、雲林坪、九十九崁[2]1920年改名九十九坎竹山鎮雲林里羅亞族
湳仔名間鄉阿立昆族
濁水莊、永濟義渡1920年改名濁水名間鄉濁水村阿立昆族
埔中央名間鄉埔中村阿立昆族
松柏坑名間鄉松柏村、松山村阿立昆族
羌仔寮鹿谷鄉羅亞族
粗坑鹿谷鄉初鄉村羅亞族
木屐囒魚池鄉東光村邵族
水沙連、沙連、水社魚池鄉水社村邵族
水長流國姓鄉大旗村、長豐村、長福村、長流村賽德克族
水裡坑水里鄉邵族
內茅埔信義鄉鄒族
霧社1950年改名仁愛仁愛鄉賽德克族

雲林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斗六營 (新)、雲林縣 (新)、斗六大街1920年改名斗六斗六市中和里羅亞族
、柴裏社 (舊)、頂柴裏莊、頂柴裡莊1946年改名頂柴斗六市三光里羅亞族
、柴裡社 (新)、柴里社、蕃社莊、東和街1920年改名斗六斗六市忠孝里羅亞族
斗六社、斗六莊、斗六汛 (舊)、斗六營 (舊)、斗六分縣、斗六街1920年改名斗六斗六市四維里羅亞族
斗六門營 (新)、斗六門分縣、斗六門街1920年改名斗六斗六市信義里羅亞族
斗六門橋、斗六汛 (新)、斗六站、斗六南街1920年改名斗六斗六市鎮南里羅亞族
他里霧汛、他里汛、斗南街1920年改名斗南中天里羅亞族
Dalivoe、他里霧社 (舊)、他里霧鋪、舊社莊1920年改名舊社斗南鎮舊社里羅亞族
Dhalibo、他里務社 (新)、大東莊1920年改名大東斗南鎮大東里羅亞族
Chaumul[3]、猴悶社、猴悶溝莊、溫厝角1946年改名溫厝斗南鎮將軍里羅亞族
他里霧塘、他里霧莊、他里霧街1920年改名斗南斗南鎮南昌里羅亞族
五間厝莊 (新)、虎尾庄、虎尾街1946年改名虎尾中山里
Vavorolang (新)、皇帝崙[4][5]、大崙莊[6]、黃地崙莊、黃吉崙莊1946年改名虎尾虎尾鎮公安里巴布薩族
黃吉崙塘、五間厝莊 (舊)、舊五間厝1946年改名五間虎尾鎮西安里巴布薩族
大崙腳塘、大崙腳莊 (舊)1946年改名虎尾虎尾鎮德興里巴布薩族
西螺汛、西螺街1946年改名西螺西中和里巴布薩族
e、西螺社、蕃社莊1920年改名番社西螺鎮漢光里巴布薩族
土庫汛、土庫莊、土庫庄、土庫街1946年改名土庫忠正里巴布薩族
、大崙腳莊 (新)、大崙腳街1946年改名土庫土庫鎮順天里巴布薩族
1946年改名綺湖土庫鎮奮起里巴布薩族
1946年改名土庫土庫鎮宮北里巴布薩族
北港塘、北港汛、北港街1946年改名北港共榮里羅亞族
Ponkan (舊)[7]、笨港所[8]、灣仔莊、撫蕃社莊、府蕃仔莊、府番子1946年改名府番北港鎮府番里羅亞族
笨港分縣 (舊)、笨港汛 (舊)、笨港街 (舊)1946年改名北港北港鎮東華里羅亞族
笨港北街1946年改名北港北港鎮光民里羅亞族
笨港南街1946年改名北港北港鎮東陽里羅亞族
笨北塘、笨北街1946年改名北港北港鎮大同里羅亞族
北港新街、新街莊1920年改名新街北港鎮新街里羅亞族
秀才莊、好收莊1920年改名好收北港鎮好收里羅亞族
望古坑、庵古坑街、庵古坑莊1920年改名古坑古坑鄉古坑村羅亞族
、斗六門社 (新)、溪邊厝街、溪邊厝莊1946年改名東和古坑鄉東和村羅亞族
大坡頭莊、大埤頭莊、大埤莊1920年改名大埤和村羅亞族
l、大肚莊、大坡莊、舊莊1920年改名舊庄大埤鄉怡然村羅亞族
西螺塘、莿桐巷街、莿桐巷莊1920年改名莿桐莿桐村巴布薩族
檨仔腳、樹仔腳莊、樹子腳1946年改名饒平莿桐鄉饒平村巴布薩族
Tsaba (新)、打馬辰、打馬辰莊、大埔尾莊、下大埔尾莊、大埔尾1946年改名大美莿桐鄉大美村巴布薩族
斗六門社 (舊)、斗六門莊、林内莊1920年改名林内林中村羅亞族
、斗六東莊1946年改名茂興林內鄉林茂村羅亞族
斗六門汛、斗六門營 (舊)、九姜林莊、九芎林街、九芎林莊1946年改名九芎林內鄉九芎村羅亞族
Davolee、二崙莊、二崙仔莊、崙仔莊、義崙莊1920年改名二崙二崙鄉崙西村巴布薩族
Davolee、二大崙莊、大義崙莊1946年改名大義二崙鄉大義村巴布薩族
1920年改名油車二崙鄉油車村羅亞族
Vasikan[9]、貓兒乾社 (舊)、貓兒乾舊社莊、舊厝莊1920年改名舊庄崙背鄉舊庄村羅亞族
貓兒乾社 (新)、貓兒干社 (舊)、茂利干莊[10]1946年改名豐榮崙背鄉豐榮村羅亞族
貓兒干社 (新)[11]、麥仔藔莊、麥仔藔街、麥藔莊1920年改名麥寮麥寮鄉[12][13][14]麥津村[15]羅亞族
Heiankan[16][17]、海豐港所、塘汛、海豐港街、海防港、麥藔港、貓兒干港、中溪1946年改名海豐麥寮鄉海豐村[18]羅亞族
觀音嶼[19][20][21][22][23][24]、塘汛[25][26][27][28]、海豐莊[29]、大館[30]、文館[31]、海豐街[32]、麥藔街[33]1920年改名麥寮麥寮鄉麥豐村[34]羅亞族
Basjekan (舊)[35]、蔴芝乾社[36]、麻芝乾社[37]、猫兒幹社[38]、猫兒幹莊[39]、東勢厝莊[40]、東勢莊[41]1920年改名東勢[42]東勢鄉東南村羅亞族
Favorlang (舊)[43]、埔姜崙地 [44]、南勢底所 [45]、南勢底莊、南勢莊、牛埔頭莊、牛埔莊1946年改名嘉隆東勢鄉嘉隆村羅亞族
Favorlang (新)[46]、埔姜崙所、埔姜崙莊、埔姜崙街、褒忠崙莊、褒忠崙[47]1946年改名褒忠褒忠鄉[48][49]埔姜村巴布薩族
Vavorolang (舊)[50]、布嶼稟社[51]、布嶼稟大莊、大廍莊1920年改名大廍褒忠鄉中民村巴布薩族
布嶼稟渡、褒忠莊、布嶼鋪、褒忠街1946年改名褒忠褒忠鄉中勝村巴布薩族
中客厝莊、海口庄1946年改名臺西臺西鄉[52][53]臺西村羅亞族
南社1946年改名成功[54]臺西鄉牛厝村羅亞族
吼尾溪港[55]、臺仔挖 (舊)[56]、蕃仔挖 (舊)、海口厝莊1946年改名海口臺西鄉海羅亞族
海豐線[57]、五條港所、五條港莊1946年改名五港臺西鄉五港村羅亞族
Wanckan (舊)[58]、宋元港[59]、宗元挖[60]、狀元挖[61]、狀元澚[62]、狀元港[63]、蚊港莊[64][65]1920年改名蚊港臺西鄉蚊港村羅亞族
白沙墩汛、白沙墩塘、元掌莊、元長莊1920年改名元長元長鄉長北村巴布薩族
白沙墩、白沙墩莊、角婆莊、合和莊1920年改名合和元長鄉合和村巴布薩族
南社汛、南社塘、四湖莊1920年改名四湖四湖鄉四湖村羅亞族
舊口湖莊、下口湖莊1920年改名口湖口湖鄉口湖村羅亞族
象領挖、象鼻湖、樹苓湖、下湖、象苓澚、象苓湖、象林港1920年改名下崙口湖鄉下崙村羅亞族
下崙仔莊、廈崙莊、下崙莊1920年改名下崙口湖鄉崙中村羅亞族
臺仔挖 (新)、臺仔挖莊、𩻸仔挖莊、𩻸魚挖莊、𩻸雅挖莊、鮐仔挖莊、鮐子挖1946年改名臺子口湖鄉臺子村羅亞族
下湖汛、下湖街、下湖港1946年改名蚶寮口湖鄉臺子村羅亞族
臺仔挖塘、臺仔挖汛、新港仔莊、新港莊1946年改名金湖口湖鄉港西村羅亞族
藔寨、秀才莊汛、水漆林莊、水燦林莊1920年改名水林水林鄉水北村羅亞族
Orange (舊)[66]、蔦菘莊、頂蔦松莊1946年改名蔦松水林鄉松中村羅亞族
Goemach (舊)[67]、紅毛路莊1946年改名紅毛水林鄉車港村羅亞族

嘉義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天興縣諸羅縣桃城1661年設天興縣,1664年改為天興州,1684年改名為諸羅縣,1787年改名為嘉義縣,日治初期改為嘉義支廳嘉義廳,1920年設嘉義郡,1945年改為嘉義區,1950年改為嘉義縣嘉義縣
Maibayu (鄒語) 、Tilaossen、Tirosen、Tirocen、Tiracen (洪雅語/荷蘭語) 諸羅山1684年改名為諸羅,1787年改名為嘉義,1920年改為嘉義街,1930年改為嘉義市嘉義市羅亞族
溝尾莊1838年改名太保太保市王得祿返臺,清廷加封為伯爵太子太保
猴樹港汛、樸仔樹腳、猴樹港街/樸仔腳街1920年改名朴子朴子市開元里
布袋嘴1920年改名布袋布袋鎮九龍里
Wanckan (新)、Wancan、Wankan (荷蘭語)、魍港、蚊港、虎尾1946年改名好美布袋鎮好美里
青峰闕、蚊港1952年改名好美里漁港布袋鎮好美里
冬港、前東港1945年改名東港布袋鎮東港里
Valaula、大埔林、大坡林莊、大莆林街、大林街、大林庄1946年改名大林大林鎮吉林里羅亞族
打貓塘、打貓汛、打貓莊、打貓鋪、打貓街1920年改名民雄民雄鄉中樂村羅亞族
Balauala、打貓社、蕃仔莊、番子1946年改名福權民雄鄉福權村羅亞族
雙溪口1920年設溪口庄溪口鄉
蔴園藔、新南港莊、新南港街、新港街、新巷庄1946年改名新港新港鄉大興村
笨港分縣 (新)、笨港汛 (新)、笨港街 (新)、板頭厝莊1946年改名板頭新港鄉板頭村
笨南汛、笨港前街、舊南港街、舊南港莊1946年改名南港新港鄉南港村
笨港後街、南港汛、南港塘、南港街1946年改名南港新港鄉南港村
六家佃、六腳佃1920年改名六腳六腳鄉乾隆年間有六戶佃農至此開墾
Calcken/蚵石港社、猴樹港、猴樹1887年改名東石東石鄉東石村
義竹圍義竹鄉
鹿仔草1920年改名鹿草鹿草鄉該地鹿仔草 (楮樹) 茂盛
水堀頭1920年改名水上,設水上庄水上鄉康熙年間漢人移民進入水堀池拓墾
中埔庄1920年設中埔庄中埔鄉漢人移民開墾的中心位置
竹頭崎大目根堡竹頭崎庄1920年改名竹崎,設竹崎庄,1946年改為竹崎鄉竹崎鄉
羌仔科竹崎鄉和平村
沙坑竹崎鄉沙坑村坑頭村
獅子頭竹崎鄉獅埜村
山子門竹崎鄉義和村
番子潭竹崎鄉義仁村
Yomasana (鄒語) 、蘆麻產社、盧麻產社、鹿麻產社康熙年間稱為蘆麻產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 ,後改稱鹿麻產竹崎鄉鹿滿村紫雲村臺灣閩南語 Lo̍k-muâ-sán
灣橋村竹崎鄉灣橋村
內埔子竹崎鄉內埔村桃源村昇平村
樟樹坪竹崎鄉文峰村塘興村白杞村
瓦厝埔竹崎鄉龍山村義隆村
覆金竹崎鄉復金村
緞厝寮竹崎鄉緞繻村
Pipiho (鄒語) 、Appassouangh (舊)、Aboan Kirrinan、Aboan Zjippan (荷蘭語) 、阿拔泉社、阿拔寮阿拔泉社竹崎鄉緞繻村阿拔泉
金獅寮竹崎鄉金獅村仁壽村
Yovana (鄒語) 、柑仔宅竹崎鄉光華村
畚箕湖竹崎鄉奮起湖光華村中和村
糜仔坑、梅仔坑、Kiringangh、Kiranghangh、Kirangang、kirmgangh、Kieriangh (荷蘭語) 、奇冷岸社、嶇嶺岸社1684年稱為奇冷岸社,1920年改名小梅,設小梅庄,1946年改名梅山梅山鄉
圳頭梅山鄉圳北村圳南村
科子林梅山鄉瑞里村太和村
過山梅山鄉過山村
大半天寮梅山鄉半天村
雙溪梅山鄉雙溪村
九芎坑梅山鄉永興村
大草埔梅山鄉安靖村大南村
大坪梅山鄉太平村
龍眼林梅山鄉龍眼村
生毛樹梅山鄉瑞峰村瑞里村
Toingia (鄒語) 、番仔路番仔路庄,1920年改稱番路庄番路鄉番路村民和村觸口村
Pooftonga veoveo (鄒語) 、觸口番路鄉觸口村
內甕番路鄉內甕村江西村
轆子腳番路鄉新福村
下坑番路鄉下坑村
大湖番路鄉大湖村
'A'acai (鄒語) 、公田番路鄉公田村公興村草山村
Kanakanabu (卡那卡那富語) 、Kanna kannavo、Cannacannavo、Kannacannavo、Kannekaneno、Kannekannevo (荷蘭語) 、干仔霧社、嫻仔霧社、簡仔霧社1742年稱為嫻仔霧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 ,1642年間稱作後大埔庄,1920年改稱大埔庄大埔鄉卡那卡那富族干仔霧社, (Kanakanabu) 前大埔,位於今嘉義農場的斜對岸,靠近臺南市東山區
Arissangh、Arrissangh、Arressangh、Talack Bajen (荷蘭語) 、阿里山阿里山社1946年設吳鳳鄉,1989年改稱阿里山鄉阿里山鄉紀念阿里山通事吳鳳
沼の平 (日語) (Numa-no-hira) 、沼之平阿里山鄉中山村中正村沼平
眠月 (日語)阿里山鄉中正村眠月
Psoseongana (鄒語) 、飯包服(日語阿里山鄉香林村飯包服山
二萬坪 (日語) (Niman-daira)阿里山鄉香林村二萬平臺灣閩南語 Jī-bān-pênn
十字 (山卡) (日語)、十字卡、十字路阿里山鄉十字村
平遮那1965年改名屏遮那阿里山鄉十字村屏遮那奇觀台
科子林阿里山鄉十字村
Tapangu (鄒語) 、Niewangh (荷蘭語) 、踏枋社タパン1742年稱為踏枋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阿里山鄉達邦村達邦鄒族達邦社 (Tapangu)
Tfuya (鄒語) 、Tivora、Sivora (荷蘭語) 、豬母朥社、豬母壠社、肚武膋社トフヤ17世紀初成立Tfuya大社,1742年稱為豬母朥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鄒族特富野社 (Tfuya)
Lalauya (鄒語) 、ララウヤ、拉拉吾雅阿里山鄉樂野村鄒語意為,美麗的楓香林地
Nia'ucna (鄒語) 、尼雅俟烏支那、頂笨子、頂笨 (客語)阿里山鄉里佳村鄒族里佳社 (Nia’ucna)
Pnguu (鄒語)阿里山鄉來吉村鄒族來吉社 (Pnguu)
Poneo imucu (鄒語) 、石鼓盤阿里山鄉豐山村鄒族伊姆茲
Saviki (鄒語) 、沙米箕社、Tanayigu (鄒語) 、達那伊谷1742年稱為沙米箕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阿里山鄉山美村鄒族山美社 (Saviki) ,為南三村之一
Takupuyanʉ (鄒語) 、達谷布朗 (布農語) 、Tackopoelangh (荷蘭語) 、大龜佛社、大圭佛社、大居佛社、達谷布亞努、達庫布雅努、塔庫普亞女、Niahosa (鄒語) 、尼亞后薩1684年稱為大圭佛社 (阿里山八社之一)阿里山鄉新美村布農族蘭社群,達谷布亞努族,第一部落耶比亞畢 (Japiapi) 、第二部落尼雅后薩 (Niahosa) 、第三部落伊拜班 (Ipaipayu) 鄒語,Niahosa意為古老的部落,有鄒族新美社 (Singvi) ,為南三村之一
Cayamavana (鄒語) 、珈雅瑪麻拿、珈雅瑪方納、珈雅瑪日治時前簡稱為珈雅瑪,1946年改名為茶山阿里山鄉茶山村布農族蘭社群,達谷布亞努族,第四部落亞比亞那 (Yaviana) 、第五部落伽雅瑪 (Cayamavana) ,鄒語意為山腰上的平原,有鄒族茶山社 (Cayamavana) ,為南三村之一

臺南市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府城原臺南市
Saccam、新港1653年改名赤崁中西區赤崁里西拉雅族
永寧西部併入南區,東部併入仁德區
臺灣、大員、Taijoan1661年改名安平安平區王城里西拉雅族
加老灣 (Callewangh)安平區當時臺江外圍沙堤,有一小水道稱鹿耳門
安順安南區
溪仔漧安南區溪漧里、安富里
中州寮安南區州南里、州北里
店仔口白河區
官佃1920年改名官田官田區
番仔田1945年後改名隆田官田區
蕭壟1920年改名佳里佳里區永寧里西拉雅族
茄哩嶼、加哩林1685年改名佳里興佳里區佳興里西拉雅族
史椰甲、學甲、慈生2006年改名慈福學甲區慈福里西拉雅族
東番、倒豐、倒風、倒芳、新芳2006年改名三慶學甲區三慶里西拉雅族
馬沙溝1945年改名長沙將軍區長沙里西拉雅族
大目降新化區
灣裡善化區
直加弄安定區
山仔頂山上區
焦吧哖玉井區
西阿里關南化區關山村
關帝廟街關廟區
埔羌頭永康區
萬裕埤永康區六合里
橄欖山永康區六合里

高雄市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打狗(Takau)、打狗山
打鼓(Tánn-kóo)、打鼓山
1920年改名「高雄·たかお」(Takao)
1945年改稱「高雄」(:Ko-hiông,:Go+ hiung,:Kaohsiung)
高雄市馬卡道族(Makatau)打狗社(Tankoya),意為「刺竹林」
打鼓山1945年設立鼓山區鼓山區
白砂墩、白砂崙茄萣區福德、萬福、白雲等三里臺灣閩南語
位於二層行溪出海口南側
茄藤社(Cattia)、茄萣社
茄藤港
1948年設立茄萣鄉茄萣區頂茄萣和下茄萣馬卡道族大傑顛社領域,意為「多魚之地」
今臺灣閩南語讀作(Ka-tiāⁿ-á)
荷蘭人稱此地為漁夫角(de Vissers Caep)
堯港(Jockan)、蟯港1974年開始建立新打港
1977年完工改名興達漁港
茄萣區下茄萣至崎漏之間堯港內海出海口
荷蘭人稱堯港內海為漁夫灣(Vissers baojj)
烏樹林1950年設立永安鄉永安區臺灣閩南語,因海岸充滿紅樹林
以鄉內「舊永安塭」、「新永安塭」命名之
竹仔港日治時期設立竹仔港區
1920年後改屬彌陀庄
1950年設立永安鄉
永安區臺灣閩南語
堯港內海裡南邊的港口
彌羅(Viro)
彌羅港、微羅港、眉螺港
日治時期設立彌陀港區
1920年改稱彌陀
彌陀區馬卡道語(Makatau)「Viro」意為「竹子」
堯港內海最南端的港口
大湖、大湖街、湖街1920年與圍仔內合併為湖內庄湖內區舊時修築有大湖埤
圍仔內1920年與大湖合併為湖內庄湖內區臺灣閩南語(Uî-á-lāi)
早期居民環植竹木,形成竹圍 
半路竹1920年改名為路竹路竹區馬卡道族大傑巔社故地
往返安平與鳳山半路上之竹木
呵嗹、阿嗹1946年鄉務會議更改縣名為阿蓮阿蓮區有說法推測為西拉雅語(Alien),即「敬拜阿立祖之地」
阿公店(Agongtoan)(Agongtoen)
竿蓁林
1920年改名為岡山岡山區馬卡道族阿加社故地,社名意為「很多船仔花」
竿蓁林為漢人移民意譯
援剿1920年改為燕巢(えんそうく)(Ensouku)
1945年改稱燕巢(Yanchao)
燕巢區馬卡道族大傑巔社故地
明鄭時期「援剿中鎮」、「援剿右鎮」來到此地開墾
苓仔寮1925年改名苓雅
1946年改名連雅
1952年復名苓雅
苓雅區
旗後旗津區
內圍鼓山區內惟里等數個里
湳仔坑
楠仔坑
1920年改名楠梓(なんしく)(Nanshiku)
1945年設立楠梓區(Nanzih)
楠梓區臺灣閩南語(Lâm-a-kheⁿ),地勢低窪之意
右衝
右沖
楠梓區右昌
鳳山港小港區
大港埔古名𩻸港 (tāi/ㄉㄞˇ)
1920年設立大港埔大字
1946年更名新興區
新興區先民取本地出產𩻸魚 (鮘魚)的河岸故名𩻸港埔,後演化為大港埔 (tāi-káng-poo)
下坡頭街鳳山區
林仔邊林園區
蕃薯寮旗山區
彌濃美濃區
羅漢門內門區
甲仙埔
阿里關
東阿里關
甲仙區
雅爾(ní)、雅你(lí)1920年原名為雅爾鄉,1947年改為雅你鄉,後又改名桃源鄉桃源區
多納1957年以前為多納鄉,1957年改名茂林鄉茂林區
瑪雅1957年以前為瑪雅鄉,1957年改名三民鄉
2008年改名那瑪夏
那瑪夏區
萬斗籠萬山里
橋仔頭橋頭區

屏東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Akauw(馬卡道語)
阿猴、雅猴
阿猴社,阿猴街(乾隆年間),阿猴廳(1903年)
1903年改名為"阿緱",設阿緱廳
1920年改名為"屏東",設屏東街隸屬於屏東郡屏東市(1933年)
屏東市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群阿猴社(Akau)
九塊厝1920年改名為"九塊",設九塊庄
1946年改名"九如",設九如區(隸屬於屏東市),九如鄉(隸屬於屏東縣)(1950年)
九如鄉
大武崙九如鄉後庄村出自乾隆元年(1736年)《台海使槎錄》,今日位置由伊能嘉矩考據[68]
阿里港(排灣語馬卡道語)阿里港街(乾隆年間)
1920年改名為"里港",設里港庄,里港鄉(1946年)
里港鄉
Swatelauw(馬卡道語荷蘭語)、塔樓塔樓社里港鄉塔樓村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塔樓社(Zoatalau)
武洛(馬卡道語客語)、武洛社武洛社(大澤機社),武洛庒(1706年)(上武洛庄、下武洛庄)里港鄉茄苳村武洛舊有馬卡道族武洛社
客家六堆右堆最早根據地
Panenda(馬卡道語)、萬丹萬丹社,萬丹民社,1920年設立萬丹庄萬丹區(隸屬於屏東市)(1946年),萬丹鄉(隸屬於屏東縣)(1950年)萬丹鄉馬卡道語"Panenda",意為「市集買賣的地方」
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萬丹社(Panendal)(Pandangdangh)
Tapouliangh(馬卡道語荷蘭語)、上淡水、上淡水社、上澹水社、大木連萬丹鄉上社村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上淡水社(Tapoliang)
Verrovorongh(馬卡道語荷蘭語)、淡水、下淡水、下淡水社、下澹水、麻里麻崙萬丹鄉香社村舊有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下淡水社(Verrovorongh)
濫濫、濫濫庄萬丹鄉四維村客家六堆之發祥地
新園1920年設新園庄新園鄉(1946年)新園鄉
Netne(馬卡道語荷蘭語)、力力、力力社1950年設崁頂鄉崁頂鄉舊有馬卡道族放索社群力力社
潮州庄、潮庄潮州庄(1760年),1920年設潮州街潮州鎮舊為馬卡道族放索社群力力社領域
八老爺潮州鎮八爺村為感念當地八位德高望重之士紳而得名
頓物(客語)1920年改名為"竹田",設竹田庄,1945年為竹田鄉竹田鄉舊為馬卡道族搭加里揚社群下淡水社(Verrovorongh)領域
客家六堆中之"中堆"
長興1920年設長興庄
1946年改名"長治"
長治鄉舊為馬卡道族領域
為客家六堆中之"前堆"
凌洛、玲路、麟落、玲珞、玲珞社麟落庄(1698年)
後改為"麟洛",1955年設立麟洛鄉
麟洛鄉舊有番社玲珞社
為客家六堆中之"前堆"
東振新庄
高樹下庄
高樹下庄
1920年改名"高樹",設高樹庄,1945年為高樹鄉
高樹鄉舊為排灣族馬卡道族領域
加蚋埔、打獵埔、嘉獵埔(馬卡道語)高樹鄉泰山村馬卡道族聚落加蚋埔
鹹埔鹽埔庄鹽埔鄉(1945年)鹽埔鄉
內埔內埔庄(1920年),內埔鄉(1945年)內埔鄉
中心崙內埔鄉美和村
蠻蠻、戀戀、萬蠻(馬卡道語)萬巒鄉舊有番社蠻蠻社
為客家六堆之"先鋒堆"
拆散、赤山(馬卡道語)
茄藤、奢連(馬卡道語)
萬巒鄉赤山村馬卡道族放索社群赤山聚落
萬巾、萬金(馬卡道語)
放索、阿加(馬卡道語)
萬巒鄉萬金村馬卡道族放索社群萬金聚落
加匏朗(馬卡道語)加匏朗社,加匏朗庄(同治年間)萬巒鄉佳和村舊有歸化生番番社加匏朗社
馬卡道族放索社群聚落加匏朗
小淡水1920年設東港街,東港鎮(1945年)東港鄉
溪州1951年設溪州鄉
1956年改名為"南州"
南州鄉
新埤頭1920年改名"新埤",設新埤庄,1945年改為新埤鄉新埤鄉
林仔邊1920年改名"林邊",設林邊庄,1945年改為林邊鄉林邊鄉舊有馬卡道族放索社群放索社
茄苳腳、茄藤社
六根、六根庄
1920年改名"佳冬",設佳冬庄,1945年改為佳冬鄉佳冬鄉舊有馬卡道族放索社群茄藤社
為客家六堆中之左堆
枋寮1920年設枋寮庄,1945年改為枋寮鄉枋寮鄉
北旗尾1950年改名東海村枋寮鄉東海村
Vudai(魯凱語)、霧台霧台鄉
音斯笛摩兒、斯笛摩兒、笛摩兒(排灣語)
山地門、山豬毛
三地
1945年設三地盟鄉
1947年改名為三地鄉
1992年改名為三地門鄉
三地門鄉
Makazayazaya(排灣語)、瑪卡札亞札亞
瑪佳沙
1945年原訂設瑪佳沙鄉
1946年改為瑪家鄉
瑪家鄉
大武泰武鄉
Pavuavua(排灣語)、巴夫瓦夫瓦
Rai(排灣語)、來義
來義鄉
Kasubagan(排灣語)1941年改名為"春日",1945年設春日鄉春日鄉
崩山枋山鄉
獅子頭社獅子鄉
牡丹社牡丹鄉
Kabeyawan(排灣語荷蘭語)、龜壁灣
統領埔
福安城
柴城
車城鄉
Lonkiauw(排灣語荷蘭語)瑯橋、瑯嶠、郎嶠恆春鎮排灣語之意為「蘭花」
Manutsuru(排灣語)、蚊蟀埔1920年改名"滿州",設滿州庄,1945年改為滿州鄉滿州鄉排灣語"Manutsuru'之意為「臭氣」
Lamey、Lambay Insel(德語)、拉美島
Gouden Leeuw Eiland(荷蘭語)、金獅子島
砂瑪磯、沙馬基
小琉球、琉球嶼
1920年改名為"琉球"
1946年設立"琉球"鄉
琉球鄉

宜蘭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Kbalan(噶瑪蘭語)
蛤仔欄、甲子難、葛雅蘭、噶瑪蘭
1810年設"噶瑪蘭"廳」
1875年廢廳改縣,改稱"宜蘭"
宜蘭縣噶瑪蘭語"Kbalan",意為「平原之人類」
五圍宜蘭市
頭圍1796年改名"頭城",不久復名
1946年再度改名頭城
頭城鎮
Tamayan(巴賽語)
打馬煙、達媽嫣、八知買譯、巴抵馬悅
頭城鎮竹安里舊有巴賽族打馬煙社,意為「煮鹽」
Tuvigan(巴賽語)
抵美簡
礁溪鄉白雲村舊有巴賽族抵美簡社
民壯圍壯圍鄉
利澤簡( 噶瑪蘭語五結鄉
老董
老懂
羅東鎮
濁水1945年改名太平
1958年改名大同
大同鄉
煙斗嶼
五獅嶼
龜山島、龜山嶼、龜島、龜嶼
頭城鎮龜山島清何徵<台灣雜詠>記為"五獅嶼"
釣魚臺、釣魚嶼、釣魚山、釣嶼、釣臺頭城鎮釣魚臺列嶼

花蓮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洄瀾花蓮市
知卡宣
七腳川
1911年設立吉野鄉
1948年改名吉安鄉
吉安鄉
鯉魚尾壽豐鄉
馬太鞍1937年改名上大和
1945年改名台安
1947年改名光復
光復鄉
水尾瑞穗鄉
森坂村萬榮鄉
璞石閣玉里鎮
研海新城鄉
巴內大
乾溪
卓溪鄉
公埔富里鄉

臺東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Puyuma(卑南語)、Pinara(卑南語)
Pimala(荷蘭語)、卑瑪拉
卑南
卑南廳(1875),台東直隸州(1886),臺南縣臺東支廳(1895),臺東廳(1897),臺東縣(1945)臺東縣
Papulu(卑南語)
寶桑
寶桑庄(同治末年),卑南街(1895),臺東街(1919),台東鎮(1945),台東市(1979)台東市台灣閩南語"寶桑庄"Pó-song-tsng
Puyuma(卑南語)、Pinara(卑南語)
Pimala(荷蘭語)、卑瑪拉
卑南
卑南庄(1895),卑南鄉(1946)卑南鄉台灣閩南語"卑南"Pi-lâm
Binaski(卑南語)
比納斯基
檳榔
卑南鄉賓朗村卑南語"Binaski"意為「上斜坡」
卑南族下賓朗部落(Binaski)
Alibai(卑南語)、阿里擺卑南鄉賓朗村卑南語"Alibai"意為「螞蟻很多」
卑南族阿里擺部落(Alibai)
班鳩(卑南語)卑南鄉美農村卑南語原意指一種辣椒
萬萬(卑南語)卑南鄉美農村
Ulivelivek(卑南語)、烏利敷利敷庫
Pahaliwan巴哈利彎
北絲鬮
日治時期改稱"初鹿尾",後簡稱"初鹿" (Hatsushika)卑南鄉初鹿村卑南語"Pahaliwan"意指休憩的地方
卑南族初鹿部落(Wupulipulipa/Ulivelivek)
Dandanau(卑南語)
龍過脈
卑南鄉明峰村卑南語"Dandannau"為「水池」之意
卑南族龍過脈部落(Dandanau)
Aloran(阿美語)卑南鄉嘉豐村阿美族馬蘭阿美群和平部落(Aloran)
Kanatolan(阿美語)、堪那多羅卑南鄉嘉豐村阿美族馬蘭阿美群山里部落(Kanatolan)
Inabara(卑南語)日治時期音譯為"稻葉"(Inaba)卑南鄉嘉豐村卑南語"Inabara"意指「客死他鄉」或「離別」
阿美族馬蘭阿美群稻葉部落(Inabara)
Tamalakau(卑南語)、大巴六九卑南鄉泰安村卑南族泰安部落(Tamalakau)
Likavung(卑南語)、利卡夢、利嘉
Likavung(卑南語)、呂家罔、呂家望、呂家
遵化、迪化
卑南鄉利嘉村太平村卑南語"Rikavon"意指土地肥沃,種地瓜很肥大的地方
卑南族利嘉部落
Tarumak(魯凱語)、達魯瑪克
大南
1969年改名"東興"卑南鄉東興村魯凱語"Tarumak"意為「卑南東魯凱」
魯凱族東魯凱族東興部落
Tripulr(卑南語)、治本
Katripulr、卡地布
後音譯為"知本"卑南鄉溫泉村卑南族知本部落(Tripulr)
Likiliki(阿美語)、利基利基卑南鄉利吉村阿美語"Likiliki"意為「懷念」
阿美族恆春阿美群利吉部落(Likiliki)
Fulafulangan(阿美語)卑南鄉富山村阿美語"Fulafulangan"意為「莿桐」
阿美族馬蘭阿美群莿桐部落(Fulafulangan)
Lilong(阿美語)
里壟
里壠區役場(1920),關山庄役場(1939),關山鄉(1946),里壠鎮(1946),關山鎮(1954)關山鎮阿美語"Lilong",意指當地多「紅蟲」
台灣閩南語"阿里壟"A-lí-lóng
Maloalong(阿美語)
Fafukod(阿美語)
馬武窟、大馬武窟
1920年設置都蘭區役場,1937年改名都蘭
1946年改名東河
東河鄉台灣閩南語"大馬武窟"Tánn-má-bú-khut
Madaudau(阿美語)
麻老漏、麻荖漏、麻荖漏社
1920年改稱"新港",新港支廳(1921),新港鄉(1946),成功鎮(1946)成功鎮阿美語"Madaudau"意為「枯草原」、「枯地」
台灣閩南語"麻荖漏"Muâ-láu-lāu
成廣澳1937年改稱"小湊"(小港)成功鎮忠孝里一說源自阿美語,意為「多白石灰之地」
Pisiliang(阿美語)
比西里岸、比西里岸社
海岸阿美族比西里岸部落,後更名為白守蓮部落成功鎮三仙里阿美語"Pisiliang"意為「養羊的地方 」
Nuwalian(阿美語)成功鎮三仙里三仙台阿美語"Nuwalian"意為「最東邊的地方」
Kahciday(阿美語)
加只來、加只來社
恆春阿美族加只來部落,後更名為嘉平部落和平部落,也稱鹽濱部落成功鎮和平里阿美語"Kahciday"意為「鹹」
Papian(阿美語)
跋便、跋便社
舊有加只來部落分社跋便社成功鎮和平里八邊
Pikakasawan(阿美語馬卡道語)
加走灣
1937年改名為"長濱"長濱鄉台灣閩南語"加走灣"Ka-tsáu-uan
新開園池上鄉
Tjavualji(排灣語)
大貓狸、朝麻籬、大麻里
1920年定名為"太麻里",太麻里庄(1937),太麻里鄉(1946)太麻里鄉排灣語"Tjavualji"意為「太陽照耀的肥沃土地」
巴塱衛(排灣語)1920年改名大武大武鄉台灣閩南語"巴塱衛"Pa-lóng-ué
鹿寮鹿野鄉台灣閩南語"鹿寮"Lo̍k-liâu
Haitotowan、Haitutuan(布農語)
海多端王、海哆哆灣
1946年改名簡稱為"海端",設置海端鄉海端鄉海端村布農語"Haitotowan"意指「三面被山圍繞、一面敝開」
Samuluh(布農語)
新武路(Sinburo)(日語)
新武呂
海端鄉海端村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新武部落(Samuluh)
Sulaiiat(布農語)戰後取其音改稱為"初來"海端鄉海端村布農語"Sulaiyaz"意為「榕樹」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初來部落(Sulaiiat)
Tagbahtastas(布農語)日治時期意譯為"瀧下"海端鄉海端村布農語"Tagbahtastas"意為「瀑布之下」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瀧下部落(Tagbahtastas)
Kanachan(布農語)
加拿典(日語)
戰後改名簡稱為"加拿"海端鄉加拿村布農語"Kanachan"意指「平坦山腹」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加拿部落
加奈鹿(布農語)
加鹿
戰後改名為"加樂"海端鄉加拿村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加樂部落
里壟山(阿美語)戰後改名為"崁頂"海端鄉崁頂村"崁頂"為山下關山區域的漢人聚落對山上的稱呼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崁頂部落
Sunuki(布農語)
紅石頭
戰後改名簡稱為"紅石"海端鄉崁頂村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紅石部落(Sunuki)
Tuabu
大埔
日治時期設立大埔駐在所
戰後依原意改名為"廣原"
海端鄉廣原村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大埔部落(Tuabu)
Likauwan(布農語)
網綢
戰後改名為"錦屏"海端鄉廣原村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錦屏部落(Likauwan)
Kakini
瀧(日語)
戰後改名為"龍泉"海端鄉廣原村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龍泉部落(Kakini)
Bulbul(布農語)
霧鹿
海端鄉霧鹿村布農語"Bulbul"表示水自地層中冒出來的聲音
布農族巒社群(takebanuad)郡社群(isbukun)霧鹿部落(Bulbul)
Ebaho(布農語)
下馬谷(Ebako)(日語)
戰後簡稱為"下馬"海端鄉霧鹿村布農語"Ebaho"意為山之中腹
布農族郡社群(isbukun)下馬部落(Vauvu)
Lidtu(布農語)
利稻
海端鄉利稻村布農語稱枇杷為"Lito"
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利稻部落(Lidtu)
Sazasa(布農語)
沙拉沙
延平鄉鸞山村
Pasikau(布農語)
巴喜告
延平鄉桃源村布農語意為「竹林」
包含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桃源部落鹿鳴部落下里部落
Vakagan(布農語)
瓦崗南
延平鄉紅葉村布農族郡社群 (isbukun)紅葉部落(Dahdah)
Buklavu(布農語)
布谷拉夫
延平鄉武陵村布農語意為「平原」
Sinunsung(布農語)
喜儂頌
延平鄉永康村
Laipunuk(布農語)
內本鹿
延平鄉海端鄉中央山脈南段卑南主山以南、鬼湖區以北
金崙1946年設置金崙鄉,又改為金山鄉
1958年改名為金峰鄉
金峰鄉台灣閩南語"金崙"Kim-lun
阿塱衛、阿塱衛社1933年設置阿塱衛社,1946年設置達仁鄉
1947年簡稱為安朗村,後筆誤為安朔村,排灣語Agiogetsu
達仁鄉安朔村
Cuwabar(排灣語)、Tuabale(排灣語)
土哇巴樂
日治時期稱為土哇巴樂社
1946年改名土坂村,排灣語Tjuluqalju
達仁鄉土坂村
大坂鹿日治時期設立大坂鹿社
1946年改名台坂村
達仁鄉台坂村包含拉里巴、佳阿烏、加發哪額、加滿額斯四個部落
kuvaleng(排灣語)達仁鄉新化村舊有Tjuakakuljai(就卡固來)部落
達仁鄉森永村
Seljupelj(排灣語)達仁鄉南田村
Sanasai(阿美語)
Samasana Insel(德語)
火燒島
雞心嶼、青仔嶼
嘉慶年間大火焚島
1948年改名"綠島"
綠島鄉綠島台灣閩南語Hué-sio-tó 
Ponso no Tao(達悟語)
Voturu(阿美語布農語)
淡馬顏
紅頭嶼、紅豆嶼
Botel Tabacco(法語)
日治時期定名為"紅頭嶼"(こうとうしょ;Koutoushio)
1947年改名"蘭嶼"
蘭嶼鄉達悟語"Ponso no Tao",意為"人之島"
南宋趙汝適諸蕃志》(A.D.1225)記為"淡馬顏"
張燮東西洋考》(A.D.1618)記為"紅頭嶼"
台灣閩南語Âng-thâu-sū
西方早期稱為"Botel Tobago"(西班牙語德語),也有稱為"Koto island"(英語)
Jimagaod(達悟語)
小紅頭嶼
1947年改名"小蘭嶼"蘭嶼鄉小蘭嶼

澎湖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島夷、西瀛、亶州
方壺、平湖、彭湖
Pescadores(葡萄牙語)、漁翁島
元代1281年設立澎湖巡檢司澎湖縣"平湖"文獻上始見於南宋樓鑰攻媿集》(A.D.1171)
台灣閩南語"平湖"Pînn-ôo
媽宮、媽宮社
媽祖嶼
1920年改名"馬公",設立"馬公"街馬公市台灣閩南語"媽宮"Má-king
埔仔馬公市中興里光復里
紅毛城馬公市朝陽里
火燒棚馬公市光明里
東衛、東衛社馬公市東衛里
西衛、西衛社馬公市西衛里
案山、案山仔社1986年遷村,改稱"大案山",原址改稱"小案山"
"小案山"後又改稱"測天島"
馬公市案山里
後窟潭、小日月潭馬公市重光里
闉墩仔社
前寮、前瞭
馬公市前寮里
石井社馬公市石泉里
鐵線渼、鐵線尾社馬公市鐵線里
菜園社馬公市菜園里
圭母塢、雞母塢社日治時期稱為"圓頂"
1951年改名設立"五德里"
馬公市五德里
小管、(小港)、鎖港馬公市鎖港里
噚垵、禪垵、禪垵澳清代改稱"井仔垵社"馬公市井垵里
豬母落水、豬母水曾改名"珠江",後改名為"山水"馬公市山水里
嵵內、嵵內嶼清代改寫為"嵵裡",設有嵵裡澳嵵裡社馬公市嵵裡里
烏崁社馬公市烏崁里
風櫃澳、風櫃尾社馬公市風櫃里
好井馬公市虎井里虎井嶼
桶盤、桶盤社馬公市桶盤里桶盤嶼
鮓腳嶼、鮓腳嶼社日治時期改稱為"宅腳嶼(宅跤嶼)"馬公市安宅里台灣閩南語"宅跤嶼" The̍h-kha-sū
湖西社1920年設立"湖西"庄湖西鄉湖西村
湖東社湖西鄉湖東村
許家村湖西鄉許家村
港底社1974年改名為成功村湖西鄉成功村
大城北湖西鄉城北村拱北山古稱"大城"
東后、東石社湖西鄉東石村
西溪、西澳社湖西鄉西溪村
句龜鼊港、龜壁社清代改稱為"奎壁港"社湖西鄉南寮村
潭邊社湖西鄉潭邊村
林投社湖西鄉林投村
青螺社湖西鄉青螺村虎頭山古名為"青螺山"
隘門湖西鄉隘門村
沙港頭社湖西鄉沙港村
尖山湖西鄉尖山村
紅林擔、紅林罩湖西鄉紅羅村
鼎灣清代時設有鼎灣澳鼎灣社湖西鄉鼎灣村
菓葉、菓葉社湖西鄉菓葉村
太武社湖西鄉太武村
良文港湖西鄉龍門村
白猿坑、白猿坑社湖西鄉白坑村
頂山
北海嶼
白沙鄉
城前白沙鄉城前村1624年建有"鎮海城"
瓦硐港社
巷港
白沙鄉瓦硐村
中墩、中墩社白沙鄉中屯村中屯嶼
岐頭、岐頭社白沙鄉岐頭村
港仔社白沙鄉港子村
大赤崁社白沙鄉赤崁村
港尾、港尾社後改名"講美"白沙鄉講美村
鎮海白沙鄉鎮海村
通梁、通梁社白沙鄉通梁村
員貝白沙鄉員貝村員貝嶼
吉貝、吉貝汛
大烈嶼
Bird Island
白沙鄉吉貝村吉貝嶼
目斗嶼白沙鄉吉貝村目斗嶼
大倉白沙鄉大倉村大倉嶼
鳥嶼
Conch
白沙鄉鳥嶼村
漁翁島雍正中期官方稱"西嶼澳"西嶼鄉
大池角、大池角社西嶼鄉大池村
小池角西嶼鄉池東村池西村
內塹日治時期改為"內垵"西嶼鄉內垵村
外塹日治時期改為"外垵"西嶼鄉外垵村
緝馬灣、緝馬灣社西嶼鄉赤馬村
竹篙灣、竹篙灣社西嶼鄉竹灣村
小門、小門社西嶼鄉小門村小門嶼
橫礁、橫礁社西嶼鄉橫礁村
八罩嶼
網垵
光緒十一年設立"八罩"巡檢
日治前期設立"網安"支廳
日治後期設立"望安"支廳
望安鄉望安島台灣閩南語"網垵"Bāng-uann
水垵、水垵澳望安鄉水垵村
花宅清朝時為"花宅"社,日治時期設立"花宅"鄉
1946年改名為"中社"村
望安鄉中社村花宅聚落"花宅"之名最初可見於《台灣府志》(A.D.1695)
挽毛潭、挽毛潭澳康熙22年改名"挽門汛"
1950年興建港口"潭門港"
望安鄉東安村潭門港
將軍澳嶼望安鄉將軍村
東吉嶼、(東急嶼)望安鄉東吉村
西吉嶼、(西急嶼)望安鄉東吉村
東嶼坪嶼望安鄉東坪村
西嶼坪嶼望安鄉西坪村
花嶼、(花崗石嶼)清朝時為"花嶼"社
日治時期設立"花嶼"鄉
望安鄉花嶼村
大嶼
南嶼、南天島
1949年改名七美七美鄉"七美"為原民間稱呼,明、清、日治時期官方均稱為"大嶼"
台灣閩南語"大嶼"Tuā-sū

金門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浯洲
仙洲
金門縣
後浦金城鎮
金瓊鄉併入金湖鎮

連江縣 编辑

舊地名地名變革現今位置備註
鏡澳北竿鄉芹壁
白犬
白肯
莒光鄉
東湧東引鄉

註釋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翁佳音,1998,《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2. ^ 臺灣堡圖-1904年九十九 坎(崁) [2021-04-07]
  3. ^ 熱蘭遮城日誌-1646年Chaumul(舊社) [2021-03-06]
  4. ^ 諸羅縣志-(1667年)皇帝崙(虎尾公園) [2022-01-12]
  5. ^ 虎尾(皇帝)德興宮-池王(趙㬎/外人)虎尾公園(皇帝崙) [2022-01-12]
  6. ^ 臺灣汛塘望藔圖-大崙(莊) [2022-01-12]
  7.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Ponkan(興化外語:內港) [2021-04-24]
  8. ^ 臺灣府志-(笨)港税所 [2021-04-24]
  9.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Vasikan(興化外語:公主港) [2021-01-16]
  10. ^ 臺灣府輿圖纂要-茂利干(莊) [2021-01-16]
  11. ^ 乾隆臺灣輿圖-1761年貓兒干(小社) [2021-01-16]
  12. ^ 臺灣府志-(1279年海豐港)興化(話) [2021-06-25]
  13. ^ 熱蘭遮城日誌-Heiankan Vasikan Vavorolang Basiekan Favorlang(興化外語:太后海豐麥豐村 公主貓兒麥津村 皇帝光大 宰相中街 王爺街尾 /麥寮鄉) [2021-06-25]
  14. ^ 諸羅縣志-海豐港脂麻粟豆(興化外語:脂莊鍾周鄭曾姓 脂油楊厝姓北港 /麻貓兒乾 貓麥寮麥津村 麥林李姓 /粟栗施厝村姓鹿港 鹿廖姓 /豆許厝姓 /麥寮鄉) [2021-06-25]
  15. ^ 雲林縣採訪冊-彰德祠(學校)麥藔街西北300餘步(麥津村) [2021-01-14]
  16. ^ 臺灣府志-(1279年)零丁洋(文天祥海豐五坡嶺/海豐港)敗遁者(興化話) [2021-01-16]
  17. ^ 熱蘭遮城日誌-Heiankan(興化外語:太后港) [2021-01-16]
  18. ^ 雲林縣採訪冊-(貓兒干港)麥藔街西北11里(海豐村) [2021-01-18]
  19. ^ 雲林縣採訪冊-(1279年)觀音嶼(麥寮公園) [2022-01-12]
  20. ^ 麥豐(太后)成德堂-觀音(阿立祖/楊巨娘/外人)公園(太后崙) [2022-01-12]
  21. ^ 麥津(公主)拱範宮-媽祖(趙珠寶/外人)公園(太后崙) [2022-01-12]
  22. ^ 光大(皇帝)聚寶宮-保生日月吏使(趙㬎趙昰趙昺/外人)公園(太后崙) [2022-01-12]
  23. ^ 中街(宰相)鎮北宮-李王蕭太傅(文天祥陸秀夫/外人)公園(太后崙) [2022-01-12]
  24. ^ 街尾(王爺)鎮西宮-蕭王(張世傑/外人)公園(太后崙) [2022-01-12]
  25. ^ 諸羅縣志-海豐(塘)汛 [2021-01-08]
  26. ^ 拱範宮沿革誌 -拱範宮(海豐汛麥藔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21-01-08]
  27. ^ 雲林縣採訪冊-拱範宮麥藔街 [2021-01-14]
  28. ^ 雲林縣採訪冊-海豐汛麥藔街 [2021-01-14]
  29. ^ 臺灣府汛塘圖-海豐莊 [2021-01-13]
  30. ^ 臺灣府汛塘圖-大館(絲竹軒/外樂) [2021-01-13]
  31. ^ 乾隆臺灣輿圖-文館(雅雅齋/外樂) [2021-01-13]
  32. ^ 雲林縣採訪冊-海豐(街) [2021-01-08]
  33. ^ 雲林縣採訪冊-麥藔街 [2021-01-08]
  34. ^ 雲林縣採訪冊-拱範宮(麥豐村)麥藔街 [2021-01-14]
  35.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Basjekan(興化外語:宰相港) [2021-01-21]
  36. ^ 臺灣府志-蔴芝乾社 [2021-01-21]
  37. ^ 臺灣府志-麻芝乾社 [2021-01-21]
  38. ^ 福建通志臺灣府-猫兒幹(社/東勢厝東勢莊)君英(杜/君英莊東勢村) [2021-01-21]
  39. ^ 臺灣府志-猫兒幹莊 [2021-01-21]
  40. ^ 彰化縣志-東勢(厝)莊 [2021-01-21]
  41. ^ 臺灣府輿圖纂要-東勢莊 [2021-01-21]
  42. ^ 臺灣堡圖-東勢 [2021-04-03]
  43.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Favorlang(興化外語:王爺崙) [2021-02-16]
  44. ^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埔姜崙(埔地) [2021-02-16]
  45. ^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南勢底(屯所) [2021-02-16]
  46. ^ 熱蘭遮城日誌-1638年Favorlang(埔地) [2021-02-21]
  47. ^ 臺灣堡圖-(褒忠)崙 [2021-03-28]
  48.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漢人(興化話) [2021-02-16]
  49. ^ 費佛朗(王爺)語字典-Terner Ternern Ereneren Cho(興化外語:龍岩龍巖 頂田洋頂田 下田洋 潮洋潮厝 /褒忠鄉) [2021-02-16]
  50.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Vavorolang(興化外語:皇帝崙) [2021-02-16]
  51. ^ 彰化縣志-布嶼稟(小社) [2021-04-30]
  52. ^ 臺灣府志-(1279年)南(貓兒乾)社興化(話) [2021-05-31]
  53. ^ 諸羅縣志-崇爻(洪雅泰雅分族)爻山泉鹽(興化外語:爻姚姓 爻蔡姓 蔡蘇厝姓 爻巫厝 巫牛厝村 牛吳留劉姓 吳傅姓 /山寮 山丘厝 丘客厝海口臺西村 客王黄姓 /泉州村 泉陳張姓 /鹽田 鹽埔臺西 鹽丁姓)南社(羅亞洪雅分族/臺西鄉) [2021-02-13]
  54. ^ 諸羅縣志-(1667年)南社鄭(經成功子/外人) [2021-05-27]
  55. ^ 諸羅縣志-(1685年吼)尾溪港 [2021-02-08]
  56. ^ 諸羅縣志-臺仔挖 [2021-02-16]
  57. ^ 乾隆臺灣輿圖-1761年海豐(線) [2021-02-08]
  58. ^ 北港圖-(1279年)Wanckan(興化外語:外港) [2021-02-08]
  59. ^ 彰化縣志-(宋)元港 [2021-02-08]
  60. ^ 彰化縣志-宗元挖 [2021-02-08]
  61. ^ 臺灣府輿圖纂要-狀元(文天祥/外人)挖 [2021-02-08]
  62. ^ 臺灣前後山輿圖-狀元澚 [2021-02-08]
  63. ^ 雲林縣採訪冊-狀元(港) [2021-02-08]
  64. ^ 雲林縣採訪冊-蚊(虫文台文/興化外語:狀元臺灣)港莊 [2021-02-08]
  65. ^ 蚊港(狀元)鎮安宮-五王(文天祥趙㬎趙昰趙昺張世傑/外人)沙崙(狀元崙) [2021-02-08]
  66.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Orange(興化外語:烏榕) [2021-03-06]
  67. ^ 熱蘭遮城日誌-(1279年)Goemach(興化外語:古井) [2021-02-22]
  68. ^ 陳秋坤等, 《里港鄉志》, 2003, 頁8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