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按察使

浙江按察使,全稱為浙江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又稱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清朝正三品文官,是清代浙江省的刑名司法和驛傳吏治等事務的最高長官,駐紮在浙江的杭州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受浙江巡撫閩浙總督管轄。管理底下的十一府、一直隸廳(共計三廳、一州、七十五縣)的官員。

 清朝浙江按察使
清代浙江省
官邸浙江省杭州府
设立順治二年 1646年
首任劉自紘
末任李傳元
废止宣統二年 1910年

順治二年十一月三十日(1646年1月16日),調直隸井陘道副使劉自紘,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管按察使事。[1]末代浙江按察使為李傳元

收入

编辑

順治十三年(1656年)議定官員薪俸後,浙江按察使的年俸為正三品的俸銀和俸米。而後到了雍正初年的養廉銀制度及之後的一系列更動中規定了浙江按察使的養廉銀為每年白銀4000[2]

屬員

编辑

歷任浙江按察使

编辑
清代浙江按察使
任職者任期出身旗籍接任前官職卸任後官職備註
劉自紘[4]順治2年-順治5年崇禎七年 進士井陘道道員湖廣布政使司參政,
管布政使事
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管按察使事
王瑨[5]順治5年-順治6年陝西西安道道員
佟國器[6]順治6年-順治7年漢軍正藍旗浙江嘉湖兵備道福建布政使司右參政,
管布政使事
熊維傑[7]順治8年-順治10年漢軍鑲紅旗分巡冀寧道
李日芳[8]順治11年崇禎七年舉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
分巡西寧道
浙江右布政使
陳喆[9]順治11年-順治12年冀南道參政
王無咎[10]順治12年-順治13年順治三年 進士內翰林弘文院侍讀學士江南右布政使庶吉士出身
錢朝鼎[11]順治13年-順治15年順治四年 進士廣東提學道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毛一麟[12]順治15年-順治16年貢生山東布政使司參政,
山東青登萊道
江南右布政使
冀如錫[13]順治16年-順治17年順治四年 進士河南布政使司參政,
汝南道
太常寺卿
萬全[14]順治17年陝西布政使司參政,
分守關西道
雲南右布政使
宋琬[15]順治17年-順治18年順治四年 進士浙江寧紹台道四川按察使一代詩宗、清八大詩家之一
南施北宋、燕臺七子、清朝六大家之一
法若真[16]順治18年-康熙2年順治三年 進士福建布政使司參政,
分守福寧道
湖廣右布政使
馮瑾康熙2年-康熙5年浙江布政使司參政,
分巡寧紹道
羅森[17]康熙5年-康熙6年順治四年 進士江南巡驛道陝西右布政使
金維藩[18]康熙6年-康熙12年漢軍正黃旗禮部郎中廣東按察使司僉事,
廣東南韶道
郭之培[19]康熙12年-康熙14年順治六年 進士陜西漢興道
張登選[20]康熙14年-康熙16年漢軍正藍旗江南淮揚道斬監候
王日藻[21]康熙18年-康熙19年順治十二年 進士河南河道江西布政使
教化新[22]康熙19年-康熙23年廕生滿洲正紅旗陝西按察使司副使,
陜西督糧道
廣西布政使
佟國佐[23]康熙23年-康熙27年官生漢軍正藍旗陝西潼商道湖北布政使
卞永譽[24]康熙27年-康熙28年監生漢軍鑲紅旗江蘇按察使浙江布政使
馬如龍[25]康熙28年-康熙29年康熙十一年舉人杭州府知府浙江布政使
孫允恭[26]康熙29年-康熙30年順治六年 進士浙江金衢道
孟卜[27]康熙30年-康熙34年順治五年舉人直隸通永道
高拱乾[28]康熙34年-康熙37年廕生福建分巡臺廈道兼提督學政
于準[29]康熙37年-康熙39年廕生直隸總理錢穀守道四川布政使因丁父憂去職
于嗣昌[30]康熙40年-康熙41年廕生漢軍正白旗山東按察使

參考文獻

编辑
  1. ^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一》:「調直隸井陘道副使劉自紘、為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管按察使事。山東參議胡福宏為江西布政使司參議、兼僉事管按察使事。」
  2. ^ 皇朝文獻通考·卷四十二·國用四》:「十二年以後,支給飬亷數目,照例按年造報,此後節年更定,遂著有定額,謹備列其數於後,……浙江巡撫一萬兩,學政二千五百兩,將軍一千六百兩,副都統,杭州五百兩,乍浦一千兩,布政司七千兩,按察使四千兩。……」
  3. ^ 3.0 3.1 3.2 《浙江通志·巻一百二十》:「提刑按察使司,大清會典,按察司正官按察使副使僉事提學道按察使一員,經厯一員,照磨一員司獄一員。」
  4. ^ 劉自紘.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5. ^ 王瑨.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6. ^ 佟國器.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7. ^ 熊維傑.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8. ^ 李日芳.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9. ^ 陳喆.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4). 
  10. ^ 王無咎.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11. ^ 錢朝鼎.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12. ^ 塞楞額.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3. ^ 冀如錫.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14. ^ 萬全.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15. ^ 宋琬.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16. ^ 法若真.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17. ^ 羅森.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9). 
  18. ^ 金維藩.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 
  19. ^ 郭之培.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20. ^ 張登選.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02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21. ^ 王日藻.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2. ^ 教化新.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3. ^ 佟國佐.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4. ^ 卞永譽.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5. ^ 馬如龍.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6. ^ 孫允恭.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7. ^ 孟卜恭.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8. ^ 高拱乾.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29. ^ 于準.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 
  30. ^ 于嗣昌.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人名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