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罗仆多文

底罗仆多文天城體梵文तीरभुक्त्याः लिपिःTīrabhuktyāḥ lipiḥ,音“底羅仆爹 離畢”;弥梯罗语懶音:तिरहुता लिपि)又称弥梯罗字Maithiliमिथिलाक्षर羅馬化:Mithilākṣara,弥梯罗阿叉罗),是底罗仆底英语Mithila (region)地区(तिरभुक्ति)百姓书写梵语弥梯罗语的文字。与天城文不同,底罗仆多文是印度核心地带少数源于比城文更加古老的悉昙文的文字。底罗仆多文与藏文东城文(阿萨姆孟加拉文)互为姊妹文字。今天尼泊爾和印度的彌梯羅族多已轉用天城文,弥梯罗字的使用程度不高。

底罗仆多文
弥梯罗字
2018年在波多城(舍摩利婆那堡)出土的12世紀古弥梯罗字書體
类型
使用时期
約13世紀至今[1]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梵语弥梯罗语(不含跋阇方言)、摩揭陀语(僅限Khoraṭhā方言)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婆羅米文
姊妹体系東城文, 烏荼文
ISO 15924
ISO 15924Tirh (326), ​Tirhuta
Unicode
别名Tirhuta
范围U+11480–U+114DF
Unicode提案文檔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字母列表 编辑

辅音字母 编辑

彌梯羅字不少字母與東城文很像,但是組成合字後會產生很大差別。彌梯羅字在合字過程中繼承了悉曇文合字異體字眾多的特點。

辅音
符號音譯轉寫相關文字[4]
IASTIPA[5][6]
𑒏ka/kə/
𑒐kha/kʱə/
𑒑ga/gə/
𑒒gha/gʱə/
𑒓ṅa/ŋə/
𑒔ca/t͡ʃə/
𑒕cha/t͡ʃʱə/
𑒖ja/d͡ʒə/
𑒗jha/d͡ʒʱə/
𑒘ña/ɲə/
𑒙ṭa/ʈə/
𑒚ṭha/ʈʱə/
𑒛ḍa/ɖə/
𑒜ḍha/ɖʱə/
𑒝ṇa/ɳə/
𑒞ta/t̪ə/
𑒟tha/t̪ʱə/
𑒠da/d̪ə/
𑒡dha/d̪ʱə/
𑒢na/nə/
𑒣pa/pə/
𑒤pha/pʱə/
𑒥ba/bə/
𑒦bha/bʱə/
𑒧ma/mə/
𑒨ya/jə/ যয়
རৰ𑒩ra/rə/
𑒪la/lə/
𑒫va/ʋə/
𑒬śa/ʃə/ ཤཞ
𑒭ṣa/ʂə/
𑒮sa/sə/
𑒯ha/ɦə/ ཧའ

元音附标 编辑

元音
零辅音特殊形元音附标拉丁转写
IASTIPA
𑒁a/а/
𑒂  𑒰ā/а:/
𑒃  𑒱і/і/
𑒄  𑒲ī/і:/
𑒅  𑒳u/u/
𑒆  𑒴ū/u:/
𑒇  𑒵/r̩/
𑒈  𑒶/r̩ː/
𑒉  𑒷/l̩/
𑒊  𑒸/l̩ː/
𑒋  𑒹ē/е:/
 𑒺e/е/
𑒌  𑒻аі/аі/
𑒍  𑒼ō/о:/
 𑒽о/о/
𑒎  𑒾аu/аu/

调音符号 编辑

调音符号
註記
 𑒿仰月點隨鼻
 𑓀空點隨韻
 𑓁止韻用於梵語,產生詞尾語源是[-r]或[-s]的[-h](類似上古漢語去聲)。
 𑓂怛達點畵止聲,Unicode將怛達點畵重載爲疊字功能
 𑓃努克塔點用以改變輔音音值以表達波斯語借詞以及彌梯羅語變音
𑓄阿薄罗诃疊韻記號
𑓅ग्वं吠陀梵語隨韻,類似“”、“”。
 ◌ᳲ古止韻用於吠陀梵語中,產生詞尾語源是[-r]或[-s]的[-x]()或[-ɸ]()。吠陀梵語在下一詞開頭是k、kh、p、ph情形的詞尾止韻。

標點符號 编辑

標點符號
註記
 𑒀悉曇章段首裝飾“आञ्जी सिद्धिरस्तु”(安恃·悉地罗窣睹),民間傳說認爲其象徵象头神的象牙。類似悉曇文的悉曇章或藏文的段首符。
 ।單槓類似逗號
 ॥雙槓類似句號

數字 编辑

底罗仆多文有類似阿拉伯數字的10進制數字系統,字型類似藏文數字。

Digits
𑓐𑓑𑓒𑓓𑓔𑓕𑓖𑓗𑓘𑓙
0123456789

數字化 编辑

儘管2010年起底罗仆多文已有自己的Unicode編碼,目前尚不存在支持Unicode的字體,可以利用的是2003年的一款基於ASCII的字體。

底罗仆多文
Tirhuta
[1][2]
統一碼碼表 (PDF)
 0123456789ABCDEF
U+1148x𑒀𑒁𑒂𑒃𑒄𑒅𑒆𑒇𑒈𑒉𑒊𑒋𑒌𑒍𑒎𑒏
U+1149x𑒐𑒑𑒒𑒓𑒔𑒕𑒖𑒗𑒘𑒙𑒚𑒛𑒜𑒝𑒞𑒟
U+114Ax𑒠𑒡𑒢𑒣𑒤𑒥𑒦𑒧𑒨𑒩𑒪𑒫𑒬𑒭𑒮𑒯
U+114Bx𑒰𑒱𑒲𑒳𑒴𑒵𑒶𑒷𑒸𑒻𑒻𑒼𑒽𑒾𑒿
U+114Cx𑓀𑓁𑓃𑓂𑓄𑓅𑓆𑓇
U+114Dx𑓐𑓑𑓒𑓓𑓔𑓕𑓖𑓗𑓘𑓙
注释
1.^ 依据統一碼 13.0
2.^ 灰色區域爲未編配碼位

参考 编辑

  1. ^ Pandey, Anshuman. N4035: Proposal to Encode the Tirhuta Script in ISO/IEC 10646 (PDF). Working Group Document, ISO/IEC JTC1/SC2/WG2. 2011-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13). 
  2. ^ Salomon, Richard. Indian Epigraphy. 1998: 41. 
  3. ^ Daniels, Peter T. Writing systems of major and minor languages. January 2008. 
  4. ^ 按照同源方式對應排序,音值上可能會有差異
  5. ^ 僅顯示同源文字
  6. ^ 阿薩姆文例

参见 编辑

外部鏈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