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文

已消亡的東北亞文字
(重定向自女真文字

女真文(女真文: /dʒu-ʃə bitxə/[1])是女真族曾用来记录女真语的文字。女真语滿-通古斯语系南通古斯语族。

女真文
女真文“明王慎德、四夷咸賓”印
类型
创造者完顏希尹
使用时期
12至15世紀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女真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ISO 15924
ISO 15924Jurc (510), ​Jurchen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女真语名词有10个格,有音节式、辅音式两种复数后缀。女真字結構簡單,筆畫有橫、直、點、撇、捺等。書寫方式自上而下,由右向左換行。女真字制定後,成為金朝官方通行文字,對金朝社會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永乐年间四夷馆编写的《华夷译语》有女真馆杂字和来文,是研究女真文最主要的参考资料。1413年树立的永宁寺碑是现存唯一金朝灭亡之后的女真文碑刻,在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利奇斯基区特林附近。在中国大陆地区之外,还在原金朝统治的其他区域发现女真文的石碑以及书册,包括俄罗斯、朝鲜蒙古国

使用

编辑

女真文创制于12世纪金朝建立後不久,与汉字同为官方文字,有大字、小字的寫法[2]。元灭金朝后,金朝人民,包括女真族,被蒙古人划分为汉人,几乎已经不再使用女真文字。

明朝初年在东北地区女真族中还有少量使用,后期女真文已经消亡。后金创制的满文来源于蒙古文,而蒙古文又可追溯至回鹘文粟特文亞蘭文腓尼基字母、古埃及圣书体,和女真文属于不同的文字系统。

碑文

编辑

現存女真大字石刻共計12件,其中11件屬金代、1件屬明代。

碑名日期位置備註
《慶源郡女真大字碑》金熙宗天眷元年至皇統元年

(1138年至1141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

原立于今朝鲜咸镜北道庆源郡

现收藏于韩国首尔國立中央博物館

《海龍女真大字石刻》金世宗大定七年

(1167年农历三月某日)

别称《海龙女真国书摩崖》
大金得勝陀頌碑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

(1185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

《昭勇大將軍同知雄州節度使墓碑》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

(1186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

《金上京女真大字勸學碑》约金世宗時期
《蒙古九峰石壁女真大字石刻》金章宗明昌七年1196年农历六月某日立於今蒙古国肯特省九峰石壁
《奧屯良弼詩石刻》约金章宗承安五年

(1200年)

《奧屯良弼餞飲碑》金衛紹王大安二年

(1210年农历七月二十日)

《北青女真大字石刻》金宣宗興定二年或金海陵王正隆三年

(1218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或1158年)

原立于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有拓片,现石碑下落不明
《女真進士題名碑》金哀宗正大元年

(1224年农历六月十五日)

《希里札剌謀克孛菫女真大字石函》约金代中晩期
永寧寺記碑明成祖永樂十一年

(1413年农历九月二十二日)

原立于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利奇斯基区特林地方特林

现收藏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阿尔谢涅夫博物馆

以上12件石碑刻文均被金光平金启孮乌拉熙春三代女真文研究学者完整释译。[3]

脚注

编辑
  1. ^ 金启孮,女真文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31页
  2. ^ 《金史》卷73:金人初無文字,國勢日強,與鄰國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國字,備制度。希尹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直字。天輔三年八月,字書成,太祖大悅,命頒行之。賜希尹馬一匹、衣一襲。其後熙宗亦制女直字,與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謂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謂之小字。
  3. ^ 刊于《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立命馆言语文化研究》、《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女真契丹学研究》(松香堂,2009年)、《立命馆文学》、《女真语言文字新研究》(明善堂,2002年)、《东亚文史论丛》、《明代の女真人──『女真訳語』から『永寧寺記碑』へ》(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9年)、《韓半島から眺めた契丹・女真》(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年)等专著和学术刊物当中。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