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景氣

日本大正時代的經濟景氣

大戰景氣(日语:大戰景気たいせんけいき Taisenkeiki */?)和大正泡沫(日语:大正バブルだいしょうバブル Daisyobaburu */?)在日本的經濟史上,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日本本土雖然是參戰國(協約國)之一,但處於戰區之外,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

東京著名景點彩色版畫描繪的東京站的景色(1919年)

這種繁榮始於1915年下半年(大正4年),一直持續到1920年3月(大正9年)戰後蕭條爆發,標誌著戰前日本經濟的重大轉折。[1] 工業生產的迅猛增長和重化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日本城市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2]

背景

编辑

日俄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約10年時間裡,已成為“五大強國”之一的日本經濟實現了穩定增長,但國際收支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令人擔憂財務省日本銀行的材料。1914年4月(大正3年)成立的第二屆大隈內閣(首相大隈重信)收緊財政和貨幣政策,並採取“非債券政策”,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1919年建成的大阪砲兵工廠化學分析場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時,匯率起初動盪不安,阻礙了以倫敦為中心的國際信用體系的運作,增加了海運產品的難度。難以獲取工業原料,造成一時恐慌,價格暴跌。大隈內閣著手救市,政府應全國絲綢廠商會的請願,出資500萬日元,成立帝國絲綢株式會社,收購積壓商品。不過,一度嚴重衰退的日本經濟,在1915年下半年(大正4年)開始出現好轉。[3][4]

英國俄羅斯帝國等國家,轉向已經是主要工業化國家之一的日本,尋求供應短缺的軍事物資。此外,歐洲製造的產品退出亞洲市場後,對日本產品的需求增加,雖然是暫時的,但日本壟斷了亞洲和非洲的出口市場,導致空前的經濟繁榮。特別是採礦、造船和貿易作為明星產業蓬勃發展。 公司支付50%或70%的年度股息並不少見。[1]

結果,1914年至1918年(大正7年),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持有的硬幣(金幣、金條和金本位制度下的黃金兌換)約為3億4000萬日元(大正7年)15億9000萬日元,而日本在二戰前(1914年)是約11億日元的債務國,1920年(大正9年)對外債權超過27.7億日元。在產業結構方面,國家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重化工業化也取得進展。工業生產猛增,工廠工人人數突破百萬。在被譽為“東方曼徹斯特”的工業城市大阪,曾有一段時間,由於勞動力短缺,還出現了「富錢工」。 在此過程中,工業動力由蒸汽動力轉變為電力。[2][1]

貿易的發展

编辑

出口貿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戰爭的繁榮。日本雖與美國一樣參戰,但並未受到以歐洲為主戰場的戰爭的直接傷害。因此,在美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支撐下,對美國市場的生絲出口量大幅增加。隨著歐洲列強因戰爭從亞洲撤退,棉線、棉布、棉織物和雜貨對中國、印度東南亞等亞洲市場以及非洲市場的出口增加。澳大利亞南美等以前未開發的市場的出口貿易也蓬勃發展。此外,還有武器、軍需品、食品等出口到歐洲參戰國家。

從1914年(大正三年)到1919年(大正八年),進出口總額幾乎翻了兩番。此外,常規的進口過剩變成了出口過剩,整個戰爭期間過剩金額達14億日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貿易額變化如下圖(以萬日元為單位)[5]

夥伴國  中華民國  美国總計差引
年次輸出輸入輸出輸入輸出輸入
1912年
(明治45年/大正元年)
11,4825,48116,87112,70252,69861,899Δ9,201
1913年 (大正2年)15,4666,12218,44712,24163,24672,943Δ9,697
1914年 (大正3年)16,2375,83119,6549,67759,11059,574Δ464
1915年 (大正4年)14,1128,58520,41410,25370,83153,24517,586
1916年 (大正5年)19,27110,86434,02520,408112,74775,64337,104
1917年 (大正6年)31,83813,32747,85435,971160,301103,58156,720
1918年 (大正7年)35,91528,17153,01362,603196,210166,81429,396
1919年 (大正8年)44,70532,21082,81076,638209,887217,346Δ7,459
1920年 (大正9年)41,02721,80956,50287,318194,840233,618Δ38,778
1921年 (大正10年)28,72319,16849,62257,440125,284161,416Δ36,132

戰爭初期、拉夏、鼠尾草、鞋、銻、豆類茶葉大米棉布等出口增加,但戰爭中期出口生絲、輪船、黃銅、鋅等增加。豆類和棉布的出口值從戰爭開始就持續增長。

此外,航運業的運費等非貿易收入也達到了與貿易順差相當的巨額收入。

生產的快速發展

编辑

在出口貿易發展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空前繁榮。 特別是工業部門增幅顯著,工業部門產值佔總產值的比重,利潤率成倍增長。這一時期,輕工業中的棉紡業和重工業中的造船業得到顯著發展,以前大部分生產依賴進口的化學工業也建立起來。

從工業生產發展看,造船、航運、礦業在戰爭前半期發展,化學、金屬、機械、紡織等工業主要在戰爭後半期發展。至於電力和電力鐵路、新建和擴建主要在戰後流行起來。

社會的變化

编辑

財閥的逐漸確立

编辑

通過各行業的快速發展,資本的積累和集中進一步推進,壟斷得到加強。與此相應,銀行資本進一步集中,五大銀行(三井銀行三菱銀行住友銀行安田銀行第一銀行)的控制範圍擴大。與此相伴,促進了銀行資本的產業支配,在戰時及戰後圍繞四大財閥(三井財閥三菱財閥住友財閥安田財閥)形成了壟斷資本主義古河財閥大倉財閥淺野財閥等也成立了控股公司,形成了龐大的企業集團。[6]

都市人口集中

编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工廠工人人數為85萬人,到5年後的1919年,人數幾乎翻了一番,達到147萬人,男工人數急劇增加。商業和服務業發展顯著,人口向城市集聚現象突出。

都市的變化

编辑

在工業繁榮時期,資本家積極興建新工廠,革新設備。因此,勞動力短缺,也出現了富裕工匠,但沒有女僕或學徒,這些是城市地區的傳統職業,導致勞動力短缺。

此外,從明治末期攝津紡紗株式會社引進朝鮮女工開始,陸續輸入了工資相對於日本工人50%~80%的朝鮮女工,大阪是日本最大的一個韓國小鎮。

農村的變化

编辑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工業的發展,農業經歷了一場變革。蔬菜、果樹、畜產品等商品性農產品需求擴大,農業技術方面,脫粒機推廣、豆粕化肥使用量增加。但另一方面,地主繼續積累土地,出現了農村人口向城市外流、農產品與工業品價差擴大等新問題。

通貨膨脹

编辑

從1913年到1920年的七年間,實際經濟增長率才剛剛超過5%。總而言之,它與二戰後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平均 10%)相去甚遠。然而,此時強烈的景氣感是由於通貨膨脹導致企業名義利潤迅速增加。二戰期間,批發價格和消費價格平均翻了一番以上。1920年的批發價格比1913年高出約2.6倍。[7]

夕陽丘女子高中(現大阪府立夕陽丘高中)使用 1914年和1916年的家庭帳簿進行的物價調查結果於1916年2月8日在大阪每日新聞的晚間版上刊登了。據此,石炭酸的價格在兩年內從25-30仙上漲至8日元,而Shomo(一種汞化合物的價格從1.20仙上漲至6.50仙。此外,羊毛製品增加了30%至50%,紙張增加了60%至70%,紙巾增加了4倍,汽水增加了6倍多,鍋和水壺增加了1.5倍,鋁增加了2倍、菜刀漲價50%等。一個鐵桶的價格從30仙漲到57仙。

物價飆升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全球戰時通脹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日本的重化工業仍處於低生產率水平,導致資本品短缺,需求持續過剩。

通貨膨脹使後來者處於明顯的劣勢。1920年開始的戰後蕭條中,許多倒閉的企業都是後來者,而先行者,包括財閥附屬企業,則獲得了有利條件,導致後來形成了壟斷體制。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大戦景気 (日本). Wikipedia. 2023-04-04 (日语). 
  2. ^ 2.0 2.1 大戦景気 (日本). Wikipedia. 2023-04-04 (日语). 
  3. ^ 今井(1974)pp.79-95.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4. ^ 橋本(1987)p.793.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5. ^ 『明治大正国勢総覧』.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6. ^ 春日(1989)pp.68-73. [2023-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7. ^ J.M. Keynes, 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Macmillan Co LTD, 1924